没有公车,不能成为不下乡的理由
- 更换背景颜色:
-
-
-
-
-
-
-
公车改革实施以来,很多地方已采用政府租车形式或建立统一公车平台调度车辆,但记者在多地采访发现,个别干部“没公车不愿下乡”。山西某县农委副主任称,农口干部本该经常下乡,但车改以来,他却发现单位人员下乡的次数不如以前多了。(5月29日新华网)
出现这种现象有其深厚的历史原因,历朝历代的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都会有这样那样的阻力,尤其是是来自利益受损阶层的。
梳理一下,不愿下乡有多种心态在作祟:公务接待规范后,没有了好处,没法大吃大喝,那些以前经常下乡的人现在当然不愿意下乡,因为前后对比,落差太大;现在车改后发补贴是按照职务高低定不同的标准,而不是哪些人下乡多而补贴发高点,有些人当然能不下乡就不下乡了;不下乡的补贴照样领,这样一比较,经常下乡花费也较多,就明显感觉不平衡了。
在没有公车的年代,老一辈干部们难道不下乡?工作照样开展的好。“不愿下乡”还是与多年来的所谓“舒服生活”,养成的习惯分不开,和一些“官本位”思想没根治有关系。
要改变这种现状,首先得转变观念。 出差还有相应的差旅费用,也不存在自掏腰包的情况,以前不下乡或者下乡少的股室也没多少抱怨不出差,没补助,不上班的呀。所以,既然发放了车贴,就应该用在下乡的车费上,而不能把这个当成车改的一种福利装在自家腰包而不愿意往出掏。
其次是要有长效的监督机制。将“下乡”形成制度,规定并坚决执行干部进基层的规定。车补就应该“物尽其用”,用来充当下乡的车费,对于领到车补而拒绝下乡的干部可以停发或者取消车补。要让深入群众成为一种常态,要继续巩固党的群众路线实践教育活动成果,要让自己乘公共交通工具或租车、自驾车下乡成为一种常态。
作者:宋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