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露:“高铁政治经济学”是认知错误
- 更换背景颜色:
-
-
-
-
-
-
-
“没有高铁,城镇就是散落的珍珠;通了高铁,城镇就是项链上的珍珠。”今天,在中国广袤大地,高铁的开通,不仅意味着人们出行方式的变革,更被沿线一些地区看做发展命运的转变。也正因为如此,围绕高铁走线、设站而展开的“争路运动”在一些地方不时发生。新华社记者深入各地采访,探究“争路运动”背后的地方“高铁政治经济学”。(1月25日《新华网》)
要致富,先修路,这句话虽不算哲理,但却是真理。自古以来,因为交通条件的改变,一些地方经历着繁荣和沉沦的变迁。历史名城扬州,地处京杭大运河与长江交汇处,因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在历史上繁荣一时,后来由于大运河的大淤塞,加之海运、铁路取代了河运的地位导致扬州逐渐走向衰败,有点“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意味。要致富,先修路,更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农村电影里经常出现的大标语。那时的农村多不通公路,汽车进不来,生产的粮食运不出去,交通的不便极大阻碍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时至今天,东部沿海之所以西部地区发展得更好、更快,不口否认,便捷、发达的交通是原因之一。
从古至今,交通在地区经济的发展中凸显出了巨大作用,交通不便影响经济发展已是无可争辩的事实。铁路作为陆上运输中其中一种最有效的运输方式,目前我国铁路运输网络已经相当完善,各省、市、自治区都为铁路所联通,形成了以“九纵十横” 为主体的、较为完整的全国铁路网络系统。高铁开通,标志着我国铁路运输进入新的里程碑,也被一些地区看做发展命运的转变,由此诞生了各地使出浑身解数打“悲情牌”、“优势牌”或是争不到高铁,书记、市长“丢冒”下课等绝招来“争路”。
当今公路网遍布全国,乡镇基本上实现了公路全通,交通空前便利,高铁的开通固然可以带动和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但如今经济的发展主要还是应该依靠自身优势大力优势产业、特色产业,不是也不应该将经济的发展寄托在高铁上,而致力于“争路运动”。
由此,笔者大胆猜想,“争路运动”的背后是地方错误政绩观“高铁政治经济学”在作祟,是认知上的错误,是片面的夸大了高铁对经济的影响,而忽略了经济对交通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