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采购频出猫腻,问题出哪儿了?
- 更换背景颜色:
-
-
-
-
-
-
-
江苏省质监局公布了2013-2014年度专项执法行动十大案例,其中引起广泛关注的,是一起涉及1800多床棉被的“黑心棉”事件。2013年5月,有市民举报,南京六合区的东沟敬老院和瓜埠敬老院采购的棉被存在质量问题。江苏省纤维检验局执法人员根据举报对六合区东沟敬老院和瓜埠敬老院采购的棉被产品进行执法检查。检查发现,这些的被(含被套)的填充料含有再加工纤维,标注全棉被套的纤维含量实为化纤。经检验,被套及棉胎为不合格品。(10月23日 经济参考报)
而敬老院里发现的“黑心棉被”竟来自政府采购,更令人咋舌的是供货单位没有此项经营项目,却能中标,劣质产品未经检验,就送给了使用单位。显然,几乎整个采购过程都存在一定的问题,从政府招标到产品质量跟踪和监督验收环节都存在着一系列的漏洞。
这并非个例,今年9月湖南邵阳县也发生过类似的“怪事”:当地政府原本为学生更换10万套桌椅,却未想花1500万元招标采购的全是“次品”。湖南省商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所出具的报告显示,6家供应商的产品均不符合招标文件要求。
那么首先从投标供应商资格审查的问题说起,在政府招标采购实践中,通常要求提供的是复印件,这就为投标供应商造假提供了空间,实践当中这种情况也较为普遍,并且缺乏有效监督。其次是在验收环节,实践中有采购中心验收的、也有采购人验收的,如果供货方与采购人‘关系好’,就容易为腐败提供空间。
因此,政府应更加严格地完善供应商资格审查程序,明确验收机构及相关负责人的责任以及因未能履职而应承担的责罚,在推行依法治国的大环境中,考虑是否可将此细则纳入法律。不仅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更要关进法律的笼子!
另外,政府还应加强采购全过程预算及决算监控,设立投诉举报电话,实施事前、事中和事后全面监控,提高采购的透明度和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有效防范采购风险。(白露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