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发力,因地制宜搞扶贫(王弈)
- 更换背景颜色:
-
-
-
-
-
-
-
脱贫不是为了一时摘帽,找准产业、对准人头,要让贫困户真正参与其中,干得了、干得起、长受益,脱贫离不开产业,但时下某些为了完成任务“编故事”“算脱贫”,搞弄虚作假的形式主义产业扶贫却令人担忧。(人民网 2016年11月21日)
据报道,某扶贫现场会,企业负责人来介绍经验:公司流转贫困村的土地建基地,搞食用菌大棚,贫困户将有土地租金、打工薪金、分红股金,变身“三金”农民。算收入账,一年就能脱贫。到村里细问,方知全村105户贫困户,有分红的只有20户,少数掩盖了大多数。另外,股金分红只分3年,村干部道出缘由,县里定下2017年提前脱贫,3年分红正好管到这个点。政府定下脱贫目标,企业只帮扶3年,3年之后呢?贫困户能否真正脱贫值得商榷。技术难、资金投入大,让许多贫困户望而却步。
我国正处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宏伟目标关键阶段,让百姓脱贫是重中之重,因此,扶贫资金倾注力度空前,但是,钱多了,却不知道咋用了。目前,我国精准扶贫还存在许多问题。一是部分相关部门扶贫项目重争取轻实施,扶贫资金结余金额较大,有的扶贫项目惨遭“烂尾”,拿扶贫资金搞“数字脱贫”,严重阻碍脱贫工作的长足发展。二是扶贫长效机制有待健全,返贫现象突出,有的贫困户经过扶持之后短时间内脱离贫困,但因病、因灾等返贫情况较多尤其是艰苦边远山区。三是贫困人口识别不精准,扶富现象较多,部分产业扶贫项目需要投入资金大、技术难度大不易掌握,扶起来的可能就是那些原本就较宽裕的家庭,贫困的还在贫困线下挣扎。四是对扶贫项目及资金使用不精准,脱贫急躁,急功近利,产业扶贫水分大,“家家有项目,户户有产业”的模式并未完全实现,精准程度低。五是扶贫资金台账建立不完善,资金监管不到位,各部门对于整合财政资金用于扶贫的态度不一,财政资金统筹用于扶贫工作进展较慢。
要做好扶贫、脱贫工作,关键是要因地制宜,精谁识别、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不能盲目跟风,别人种果树,自己也跟着种,别人养猪,自己也跟着养猪,不考虑贫困户自身条件。“精准扶贫不是在办公室里规划出来的,新模式、新思路需要接地气”,脱贫也不是为了一时摘掉贫困户的帽子,找准产业,让每一位贫困户真正参与才能真正脱贫。脱贫项目从资金申请到项目验收整个流程相关部门都应加强监督检查,针对每一户贫困户制定合理的脱贫计划,实施可行的脱贫项目。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将群众之事真正放在心上,不搞虚妄的形式主义、数字脱贫,政策和措施及时跟进,确保脱贫取得实质性的突破。创新帮扶模式,先富带动后富,并且,先富带起来后富的,予以奖励,这样不但可以缓解脱贫人手缺乏问题,还可以加强群众联系,从大的层面说,更利于人民团结,助力实现和谐社会。改进扶贫系统作风,健全制度机制,筑牢扶贫资金管理使用的“高压线”,切实发挥好扶贫资金保民生、“兜底线”的重要作用。
决战全面小康,时间紧迫,任务艰巨。我们应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期望,齐心协力打好精准扶贫攻坚战,多些精准发力,少些政绩冲动,因地制宜搞扶贫,啃下“硬骨头”,确保脱贫工作取得实实在在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