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公车不下乡”公车改革后不能留下后遗症(黄箐箐)

法制网   2016-10-24 15:27:46
更换背景颜色:
 
 
 
 
 
 
 
更改文字大小:

完善制度体系,巩固车改成果,“管理平台化、平台信息化、车辆标识化”成为地方车改后公务用车管理的关键举措。各地推进得如何,成效怎样?记者日前赴多地走访调查。(新华网10月24日报道)

最近几天,“没公车不下乡”在网络上掀起高潮,个别地方干部抱怨申请不到公车,或车补不到位等,出现了“没公车不愿下乡”“尽量少下乡”的情况。身为基层官员,下乡本是日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深入民间群众中去,怎么可能体察到真实民情;不下乡了解民情,也就无法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有多少官员干部是个个都有公车配坐才下乡的?她们常常是骑自行车或者徒步走村入户,与群众打成一片,而现在随着公车改革后,某些干部却将车补发放与下乡结合起来,这一方面反映了干部缺乏大局意识,另一方面反映了某些干部工作作风不端正,不接地气,存在慵懒思想。

“没车补不下乡”,不应成为某些地方的工作常态,应“创造条件下乡,而不是等着条件成熟再下乡”。职能部门应加强对干部下乡的督查和考核力度,对于车补没有落实到位的,应加快进度督促落实;车补已经发到干部手里的,应使其“物尽其用”;对于领到车补拒不下乡的干部,可以停发或取消其车补,并予以一定的纪律处分。

说到底,“没公车不愿下乡”,本质上仍是一种变相的惰政和不作为。毕竟,下乡本是职责所系,不下乡就涉嫌为官不为,而为官不为则被认为是一种腐败。为此,对于那些领了车补的官员来说,下乡是必须承担的职责,有作为、敢担当是基本的为官伦理,不可推辞也不可打折扣。公车改革方案公布已近两年,到底落实得怎样了,公职队伍和心态又受到了怎样的“改革熏陶”,不仅需要媒体的基层调查,相关方面更应有一本明白账,不能让公车改革后留下更多的后遗症。

要根治 “把车补当福利”“没公车不愿下乡”问题,需要多管齐下才能收到实效,政府部门要建立成熟完善的公车租赁市场,鼓励支持社会资本参与到公车租赁业务,建立健全公车租赁配套制度,形成适应不同地形和工作需要的租赁车机制,便利机关工作人员外出办公,堵住“没车就不外出办公的嘴”,破解干部返程靠捎的尴尬局面,提高外出办公的效率。

 

作者:黄菁菁

单位: 统筹办

地址:青白江区青江中路183号

联系电话:13990186878

邮箱:721038848@QQ.com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招聘信息

  中国法制网:弘扬法制精神 促进社会和谐

  联系网站:fzchncn@126.com 网上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123777.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