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学亮:高铁提速与否旨在人民满意

法制网   2016-07-09 10:27:45
更换背景颜色:
 
 
 
 
 
 
 
更改文字大小:

我国高铁设计最高时速350公里,不过目前实际运行时速都维持在300公里左右。五年前,铁路部门基于“更好地确保安全”的考虑,将高铁全面降速;五年后,面对恢复350公里时速的公众呼声,铁路部门将如何回复呢?(6月28日 中国网)

前不久,中国铁路总公司高层表示,我国高铁运行时速恢复350公里在技术和安全性上没有问题,但恢复高速的运行成本将有所提升,因而提速与否尚需论证。随后,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梦恕在接受《民生周刊》记者采访时坦言,高铁提速目前不具备技术条件,“这就像运动员,长时间超负荷运动,肯定活不长!”这一前、一后互相顶牛的言论,顷刻激溅起网上的轩然大波!广大网民纳闷不已,众说纷纭,评议如潮,但最后还是莫衷一是。

忆往昔,我国的高铁技术从当初引进国门,到如今的技术创新而走出国门、并成功塑造中国高铁品牌,是历经了‘曲折而蓄势’、到快速发展之历程的。无数专家学者、科技人才,数十年如一日为此呕心沥血深入研究、坚韧攻关;经历了集成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这些阶段,融通了大量新技术,又推进到了一定程度的原始创新、理论创新阶段。如今已稳固地站立在国外先进的高铁技术的基础之上,并以种种后来居上的态势,研发出了属于中国特有的、包涵部分中国技术专利的高铁技术;这就为我国未来的高铁又好又快地创新发展,奠定了堪称雄厚、而且非同寻常的理论和技术基础。在“7.23”事故发生之前,我国的高铁就是以设计标准的350km/h的速度来运营的,因而铁总高层对于“时速恢复350公里……”信心满满,应该说自有其依据、和底气。

那么,王院士颇嫌逆耳的、看似截然相反的说法,又如何呢?如果我们体会其精神实质,并考虑到他对于复杂系统、多重因素的综合性忧患的话,我认为不妨这样来理解他的观点:一是王院士担心全面提速350公里,在一些地区还条件不充分;二是从机车的寿命和设备安全来考虑,纵然机车跑到350公里这样的速度,桥梁、隧道、线路不会出现问题。但是这样的状态运行不能长久。

由此观之,两种似乎不可调和的观点,都是从不同的角度、侧重点,而得出的各有一定道理的不同结论。这好比两个人在探讨,一个说‘完全没问题’!另一个说‘哎你还是最好谨慎点儿吧。’我看都比较可取。

有的网友则认定 “我国的高铁以高标准建设,却以低标准运行,那才是真正的浪费资源”。我想这观点也许有可取之处。从专家到网友,众说纷纭,不妨见仁见智,而并行不悖。但是问题的关键何在?这当中有没有一点‘力量跑偏了的’可能性存在呢?

笔者认为:高铁是否恢复350公里时速,实际上并不那么关键而重要。真正关键的问题,其实只凝聚于人们出行是否大幅度走向便捷、舒适、惬意而享受这一点之上?达到了这一点、高铁之大业才能汇入追求民生日益富裕、美好、幸福的世潮之中。换言之,高铁的每一步发展态势,都必须以人民群众的最大关切、与满意度为唯一宗旨!

我国从高铁规划建设、铁路大提速,到供给侧改革、“5.15”全国铁路大调图,再到全国铁路网的初具规模,这一连串的改革推进,归根结底、都是为了从大举改善出行条件方面给人民谋福祉;也都是以期冀广大旅客享受了高质量的客运服务因而对高铁美誉度‘与日俱增’为追求的目标、亦为检验的指标。高铁再提速也好,不再提速也罢,主要还得看民众的需求,民愿的‘惬意程度’与期望值。如果因为高铁盲目地、或曰轻率地一昧紧盯某种‘高大上’的指标而提速,那将有可能忽略安全感、舒适度问题,反而使人在安全关切方面绷紧了神经,或者增加运营中难以把握的风险因素。假设由此果然可能造成严重后果呢?那才叫做最大的得不偿失!还不如不提速。

高铁的提速与否问题有一点相似于“生产关系稳定性”问题。后者的确具有稳定性!而这,是经历了长期、惨重的历史经验教训才得以最终确立的。早在刘少奇被彻底打倒的前几年,他就曾经史无前例地总结大跃进灾难而指出“生产关系不能跑到生产力前面。”‘否则也一样会阻碍生产力发展’。此前人民总是被告知:落后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发展。他第一个在迷雾重重里概括了新的简明的真理。但却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时至今日,就算是资本主义的、个体性质的生产关系,岂不是至少百年不得改变吗?同样道理,我国的高铁速度,本来已经世界领先。这种速度就是稳定一段时间,也是正常的应该的。毕竟高铁不是没有出过事故!利用稳定、或相对稳定来积累经验,完善物质技术基础,这或许才堪称合乎发展规律的人间正道。

更何况我国铁路服务在 “人民铁路为人民”宗旨指引下,目前的高铁速度以及各方面的投入产出,已经相当充分地满足了人民的需求、赢得了人民的认可、称誉;也就是我国建设铁路的夙愿很大程度上已经达到了。那么何必一昧纠结于高铁提速与否呢?现如今,如果我们将目光瞄准铁路高科技创新的许多方面和领域,是否最利于收获投入产出比率方面更大的成效呢?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招聘信息

  中国法制网:弘扬法制精神 促进社会和谐

  联系网站:fzchncn@126.com 网上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123777.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