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学亮:由一家酒店引发的思考
- 更换背景颜色:
-
-
-
-
-
-
-
幽夜漫长,辗转难眠,遂借助于现在先进的通讯工具,老师和我聊起了关于一家酒店的故事。
我们的大学前身是武汉铁路运输学校,在长江二桥下面,大约距离四美塘200米,后来,由于城市规划、学校扩招,方才搬去了现在的江夏藏龙岛。这是十多年前的事了,当时,我的老师居住在汉口二七路,为了“减肥”,或曰满足对社会主流时尚的追逐心理,只要时间不紧张他就走路回家,多年如一日。也正因为如此,他往往能观赏到比别人更多的风景,诸如江面之上的轮船、二桥之下的行人以及各个酒店概莫能外。甚至于还颇有一段时间,天天看见江豚——武汉话叫做江猪子!
渐渐的,他对一家酒店的变化产生了兴趣。该酒店的位置大约在汉口桥头附近,似乎还很有名,首先是因为它有一个非常响亮的名字——观景台,这名字再结合长江周围的风景,就明显给人以十分古朴、典雅的感觉,那毛笔书写的几个招牌大字苍劲有力,甚至能让人体会到横槊赋诗的豪迈气魄;其次是因为方圆十里就此一家,占据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
嗨!说他有名也仅仅局限于这两点而已,事实上“观景台”酒店好像根本就不来财,一直都是半死不活的,不过是徒有虚名罢了,顶多只能算勉强维持生计,难免令人发出辜负美景良辰的唏嘘之声。后来,“观景台”终于是没有悬念的气数尽净,从此湮没于烟波浩渺的大江之上,涤荡于变幻无常的历史桑田之中。那么,这地方是不是就此以后销声匿迹了呢?
不是!虽然“观景台”没有了,但那地方留存了下来并且做了一些变化,门面改作他用,人员全部保留。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当我的老师从那里走过的时候,都会看到他们集合训练,转圈、跑步、站桩,还有很多说不尽的怪名堂。终于有一天,大不一样了!楼台、环境、空间有了大幅的扩张,人员也精神抖擞、焕发着新活力,全然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可正当人饶有兴致的时候,定睛一看,嗬,怎么又是搞酒店!顿时让人大跌眼镜,难道不知道前车之鉴、就栽到这儿了吗?不知道这地方淘不来金子吗?怎么还能往这个晦气的地方砸钱呢?但事实往往出人意料,正应了那句话,“当上天为你关闭了一扇门,必定会为你打开一扇窗”,转机就此开始。
首先,人家换了个招牌,叫做“天天渔港”,规模大了不少,以前凭“观景台”周边的景致来揽客,确实人气有限,因为那的风景也不是特别的出众。其次,这个“天天渔港”呢,貌似在当时的全武汉独此一家,招牌切题又惬景,很新鲜,仿佛多少有一点诗意。而且关键在于强调“天天”,似乎天天都能让人吃到大江里的鱼。后来,据说那是香港老板的投资,我则估摸着人家一开始的定位就不一样,或许至少限定在了武汉达官贵胄阶层,尤其令人难以忘记的是,那在原来“观景台”三个字的消失之处,除了“天天渔港”四个字外,还有两边的书法,用水泥大红字写着“为了您能吃好,我们天天在努力”,多么温馨且贴近民意的标语!如今的“天天渔港”门庭若市、人气旺盛,小轿车停满了江滩。说到这里,我们似乎如梦初醒,原来那个老土的“观景台”,只不过是吸引一些路过的客人,最多也就是类似的胃口与市场定位。
这则故事给我印象非常深刻,以致于令我久久难以忘怀。一个规模较小的酒店,扮演着一个低姿态的角色融入市场,摸爬滚打,想要开辟“新天地”,到后来之所以经营惨淡,那是因为它给自己的定位比较低,也就只能吸引一些路过的客人,或者前期的惨淡经营就是在为后来的腾达做准备,低姿态却蕴含着高能量;后来的“天天渔港”,通过给自己较高的定位,并脚踏实地、不懈努力,想方设法的为别人制造并提供最好的东西,满足了大众的食欲,最终得到了别人的满意和认可。这种积蓄力量厚积薄发,最终惊艳全场的发展趋势,让我联想到了一种叫做“毛竹”的乔木,它有一个很特别的地方,就是在栽种后的最初5年中,它就像一件塑料制品,你根本看不到它的生长,但是在经后的半年时间里,它会像着了魔法似的,疯狂的窜到30多米,到了秋天就变得高大挺拔、直插云天,而这一切华丽的转变则源自于它之前的充分准备以及扎到几英里远的强大根系,才造就了它最终令人惊叹的奇迹!
这个道理,何尝不是我们学习、生活和工作的一剂良药呢?时刻保持着一种低姿态、高定位,虽目标远大,但虚心学习、厚积薄发,才能积蓄高能量,同时,能给人家提供精品,满足大众的“食欲”,并能得到别人的满意和认可;这样,有朝一日,成功之时,必定惊艳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