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龄犯罪现象:探讨未成年人的道德滑坡与治理

今日热点网   2024-12-06 15:49:29
更换背景颜色:
 
 
 
 
 
 
 
更改文字大小:

近年来,无论是层出不穷的校园欺凌事件,还是屡屡震惊社会的低龄未成年人严重暴力案件,一系列涉及未成年人的违法犯罪行为频繁见诸报端,一次次触及公众的敏感底线,并引发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这些现象并非孤立个案,且在发展态势上愈发呈现出明显的“犯罪主体低龄化”特征。“少年恶魔”一词背后的警示意味不容忽视,如何为未成年人筑牢人生的“法治基石”,以保障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已成为家庭、学校、社会、网络、政府和司法等多个层面共同亟待解决的时代课题。

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的《未成年人检察工作白皮书(2023)》内容显示,“上升”成为近四年全国未成年人犯罪数量变化的关键特征表述,办理低龄未成年人犯罪人数呈上升趋势,且低龄的占比仍在不断增加。为此,有必要科学理性地探究低龄未成年人犯罪背后的多层次原因,找出其背后道德滑坡的真相。

2024年3月,河北邯郸发生一起13岁初中生遭校园欺凌后被三名未满14周岁同学残忍杀害并抛尸菜地的事件,震惊全国。其犯罪手段惨无人道、令人发指,极大冲击了社会道德底线和公众心理承受能力,再度引发了社会各界对校园欺凌、未成年人犯罪低龄化、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等热点话题的激烈探讨,同时也促使人们开始深刻反思数字时代未成年人成长环境中存在的诸多隐患。该案件中有几个非常关键的细节值得深思:其一,犯罪主体低龄化且手段残忍;其二,有预谋作案且分工明确;其三,犯罪嫌疑人中存在成绩优良者,打破了传统差生易犯罪的认知;其四,犯罪嫌疑人缺乏共情能力;包括犯罪嫌疑人系留守儿童,在青春期发展过程中缺乏基本的家庭教育指导。追根溯源,在未成年人的成长过程中,家庭、学校、社会、网络、政府和司法“六大保护”体系仍存在干预不及时、不到位的情况,任一环节缺失都是导致该起未成年人犯罪悲剧发生的因素。

此外,未成年人自身对犯罪行为缺乏正确认知亦是一个重要成因,即“不懂法”与“不怕法”。法律意识淡薄,使得未成年人难以清晰认识到自身犯罪行为的危害性与法律后果;缺乏法律底线思维,则无法确切感知其犯罪行为给他人带来的伤害以及对自身人生的重大影响,另一方面,对犯罪行为的模糊认知与错误理解,直接促使他们步入犯罪之路。

一、家庭教育的缺失与不当

在深入探讨未成年人犯罪低龄化现象的背后成因时,家庭教育往往成为最先被关注的关键因素之一。众多案例表明,缺乏正确的家庭教育指导、情感忽视或者过度保护的家庭环境,极有可能致使孩子步入歧途。尤其是家庭结构存在残缺的情况,例如部分单亲家庭、离异家庭或者留守儿童家庭,皆凸显出教育与监管的长期缺失状态。就留守儿童这一特殊身份而言,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务工,无法给予充分的陪伴以及正确的引导,在成长进程中,其情感需求难以得到满足,进而容易引发心理问题以及产生行为偏差。

家庭是未成年人成长的第一课堂,家长的言行举止对孩子的性格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增进亲子关系,改善留守儿童状况、强化学校与社会的支持作用等多方面措施的实施,皆可有效缓解家庭教育缺失给未成年人带来的负面影响。

二、学校教育的责任与挑战

学校作为知识传授之所,更是学生人格塑造的关键场域。然而,在对升学率与社会认可度的追逐中,部分学校或存在对学生情感、道德以及法制观念培养的忽视,且于数字时代信息冗杂语境下,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重要性认识匮乏。再者,校园欺凌现象的存在,实则映射出学校管理之漏洞与学生心理辅导工作之欠缺。部分学校的心理健康课程及心理辅导徒具形式。

学校理应强化法治教育,培育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同时构建健全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以便及时察觉学生的心理问题,做到早介入早阻断。对已实施欺凌的未成年学生,学校应当依法加强管教;对严重的欺凌行为,学校不得隐瞒,应当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并配合相关部门依法处理。

三、社会环境的影响与责任

信息扁平化的时代,互联网已成为未成年人获取信息的核心渠道之一,网络在为青少年构筑广阔学台的同时,也暗藏诸多风险。不良网络文化,如暴力游戏、色情信息、赌博行为以及极端思想的传播等,皆易对心智尚未成熟的未成年人造成不良影响,扭曲未成年人价值观,还可能引发模仿行为。因此,净化网络空间,构建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对于防止未成年人犯罪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鉴于未成年人群体的特殊性和易受外界因素影响的特点,我们倡导全社会,包括政府部门、法律界、媒体、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及个人,汇聚法治的力量,形成强大合力,树立关心、爱护未成年人的良好风尚,营造一个既具备坚实法律保障,又充满人文关怀的成长环境。

四、政府与司法系统的应对之策

面对未成年人低龄化犯罪趋势的加剧,政府和司法部门亟需制定更为细致全面的法律法规,确保对未成年人违法行为进行合理有效的惩处与矫治。与此同时,司法系统应着力探索建立契合未成年人特点的审判机制与服务体系,例如设立专门的青少年法庭、推行社区矫正制度等,旨在助力犯错未成年人回归正途,避免酿成犯罪恶果。

从办案实践来看,未成年人法律意识淡漠,对法治缺乏应有的敬畏之心,加强未成年人普法教育已刻不容缓。为切实做好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和法治教育工作,我国检察机关以未成年人案件办理为依托,聚焦未成年人犯罪防治源头,积极探索未成年人普法宣传新路径,多措并举,提升青少年普法宣传质效,因人施策开展法治教育,具体包括:推进法治副校长全覆盖工作;打造多样化不同载体的法治宣传产品;开展“法治进校园”活动;加强部门协作,开展联合普法活动;全网发布未成年人典型案例,以案释法等,引导广大未成年人及家长从中吸取教训,增强法治观念。

在处理涉及未成年人的案件过程中,检察机关也特别注重对未成年人及其法定代理人的法律解释工作,确保其充分理解自身权利和义务,同时引导其正确面对问题;同时还积极邀请符合条件的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到未成年人案件的监督工作中来,不仅增加了工作的透明度,也有助于提升公众对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认识和支持。

写在最后

一方“独语”难以奏效,若要筑牢未成年人成长过程中的“法治基石”,就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网络、政府和司法这六大支柱共同奏响和谐之音。以司法保护促推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网络保护、政府保护协同发力,搭建常态化的法治教育机制与衔接机制,为未成年人构建全方位、多层次保护体系,同时引入专业社会组织的力量,共同为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数字时代,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手段,科技赋能,构建未成年人保护的动态监测系统,有效识别潜在风险,及时发现有效干预,切实守护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

未成年人作为社会的未来希望,其健康成长不仅关系到个人发展,更关乎整个社会的进步与和谐。保护未成年人,不仅是守护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更是在为国家的长远发展筑牢根基。《中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不仅为未成年人撑起了一把法律的保护伞,更为全社会树立了关注未成年人成长、尊重未成年人权利的鲜明导向。每一个成年人都应肩负起保护未成年人的责任,助力其在法治的阳光下茁壮成长。让我们携手并肩,以实际行动践行对未成年人成长之路的守护,共同开启司法文明新征程,为国家的繁荣昌盛和美好未来贡献力量。

(供稿人:广东省第一地区人民检察院 秦越)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招聘信息

  中国法制网:弘扬法制精神 促进社会和谐

  联系网站:fzchncn@126.com 网上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123777.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