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患者向“两会”投诉:她被北京胸科医院强制消费4万余元
- 更换背景颜色:
-
-
-
-
-
-
-
第一次采访患者李华(出于病情隐私,采用化名),是在北京胸科医院的住院部。在住院部的长廊,能频频看到不少患者在家人搀扶下走动,患者基本上是等待手术,或是刚手术完,以肺癌患者居多。患者承受着病痛,家属也承受着精神上及财力的巨大压力,他们渴求关怀。
本来就瘦小的李华,术后更显单薄瘦弱,62岁的她不知道自己患有癌症,也不知道手术将其左肺叶切除,更不知道院方在手术过程中在没有告知家属的情况下,在她身上隐瞒强制消费了四万元的进口药械。
内蒙患者被强制消费
患者李华,家住内蒙古边远农村,去年12月份时查出左肺上部疑似肺癌,因当地医院无法进一步治疗,于2015年12月7日,转院至北京胸科医院住院治疗。在北京胸科医院历经半个月各项检查,又推延原计划手术时间(院方说有重病号先行治疗,患者表示理解),12月24日上午施行左肺叶切除术。
患者女儿孙女士介绍说,不仅在办理住院时告知过患者属外地医保,在手术前,她也曾告知过医生,母亲是内蒙古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医保,报销比例很低,并且家庭收入较低,医生表示这次治疗费用约六、七万元,期间未提及手术过程中要在患者体内植入器械,更没有提及要使用昂贵的进口药械。
术后第四天,在家属询问病情时,医生这才透露术中使用了进口闭合器,并且花费超出术前告知的预算约四万元。这让家属恍然大悟,由此不能理解院方术中隐瞒、强制患者消费的违规违法行为。“这是超出4万,如果超出14万我们是否也要无奈承受。”“院方术中不告知便植入高昂的进口器械,这一先斩后奏做法,家属认为院方涉嫌与药械企业存违规违法利益输送,加害患者。”患者的儿子(微博:一个有点理想的编辑)说。
记者在住院费用查询机上看到,术中一次性使用腔内吻合器5个,单价是6195元,合计30975元,另外又用到另一型号的一次性腔内吻合器一把,价格为4725元,直线型缝合器一套2583元,此三类器械均为进口器械,费用达38000余元。该进口器械费用,按患者所在地医保报销标准,只给予最多5000元的报销。此手术该采用人工缝合、国产器械缝合、进口器械缝合等哪一种缝合方式以及费用如何,在术前,院方都没有与患者或者家属沟通,患者的知情权被院方强行剥夺。术后用药不告知便采用高额的进口人血白蛋白,累计金额五千余元,此类进口药物患者当地医保是不予报销的。综上,不含其它进口药械费用,仅缝合器与白蛋白两项费用就已达43000余元,这其中,去除微量报销费用,患者个人莫名承担约4万余元。
早在2013年,国家卫生计生委,为加强植入性医疗器械管理,保障医疗安全,专门下发《关于加强植入性医疗器械临床使用监管工作的通知》,通知明确要求,医务人员在使用植入性医疗器械前,要核对有关信息,严格按照相关诊疗规范使用,并向患者或其家属履行告知义务,签署知情同意书,在病案中记录植入性医疗器械相关信息。患者李华家属表示,术前对植入器械并且是在医保报销之外的进口的价格高昂器械一无所知,更枉谈签署知情同意书了。
北京胸科医院拿外地患者全当北京患者?
记者经调查得知,院方此举并非个案,对多位患者一贯此做法。一位河北的患者家属在拿到11余万元的出院单据时,叹气说为何这么多,对单据中高额的进口药械使用不知情。对于院方术中不告知便使用昂贵进口器械,强制消费,患者考虑后续病情复查,担心与院方结恩怨于自己不利,大多选择沉默忍受。
“如果大家都放纵院方任意践踏患者知情权,医疗的公平、正义、平等在哪里?这与中国梦的主流价值观是相悖的。”患者家属愿将遭遇的不公,公之于众。2016年1月5日,患者李华家属对于院方的强烈不满,以书面形式反映到北京胸科医院医务处及医院纪检部门。主要提出两点诉求,一是就北京胸科医院关于重大疾病治疗方式告知流程,通过官方微信、微博及召开新闻发布会,向家属及社会公众说明告知流程规范,以免更多来北京胸科医院就医的患者承受隐瞒的强制消费。二是,因院方不告知而导致超出患者医保报销范围的费用,患者不予承担。
此后,患者主治医生与患者家属联系,表示当面沟通,患者家属认为此纠纷的根源在于院方漠视患者知情权,使用药械尤其是昂贵的进口药械的管理流程违规,并非存在于个别医生,与医生的纠葛掰扯未必能从根本上促使院方规范告知流程。但出于配合医院解决问题,家属与主治医生进行了一次面对面的交流,医生说在给患者使用此类进口药械不告知是因为,这些药械北京的医保患者是可以报销的,但当患者李华家属表示,在住院之后,及时告知医生他们非北京医保,并且医保报销比例低、属于边远山区收入也低,医生表示,如何用药械应由当地医保告知,他们没有告知义务。对于院方既有的告知流程,医生拿出北京医保药械报销使用手册,表示超出此目录的要让患者书面签字确认,否则产生的费用将由院方承担。也就是说,北京胸科医院将所有的患者都视为北京医保患者,都按照北京医保手册使用药械及告知,于是不难而知便出现了前述患者李华与院方的纠纷。不但不告知,在人工缝合、国产缝合器械、进口缝合器械等选择时,为何擅自使用进口器械,并且是同类进口器械中费用较贵的,医生的解释是出于医疗效果考虑。“不能因追求医疗效果,在患者不知情的情况下,将昂贵的进口药械强加于消费者。对非北京医保不履行告知义务不知是嫌麻烦,还是不欢迎全国来求医的患者不得而知。”患者家属表示。
相关管理部门未做任何答复
与主治医生沟通时,医生承认告知不规范,“希望多些人情理解”。患者表示不能因为“人情”就漠视患者知情权,要求院方就国家卫计委明确规范使用植入器械向公众说明,还患者医治知情权。
在患者多次催促院方医务处给于前述两点要求答复时,院方医务处最终给出答复,但没有对患者家属提出的院方涉嫌隐瞒强制患者消费昂贵进口药械给予正面回答,也未对患者提出的知情权告知公众给予回应,只是避重就轻强调院方做法是正确的。对此,患者家属对院方漠视患者知情权感到失望。患者从事媒体工作的儿子(微博:一个有点理想的编辑)也告诉记者,只因内蒙家乡的农合报销制度是,只能按比例给报销5000元以内的进口药物和器械,多的部分全由自己承担,这样,所以他们家属不能认可这近四万元的强制消费。
记者在采访北京胸科医院时,院方明确告诉记者,说此事已让家属去北京医患调解委员会,他们如何认定医院就如何解决此事,记者来到北京市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对方告诉记者,患者家属已来过他们这里,但是,他们这里只负责接待由于医疗技术或用药失误等,给患者已造成伤害并产生后果的案例,李华这种被强制消费的事情,归北京市卫生局管理。记者又来到北京市卫生局下属的医院管理局,对方只说他们已受理了此事,但什么时候出结果说不好,但最长时间不会超过两个月,这是按中国的信访程序走的。
采访结束时,正值全国“两会”召开在即,患者和家属委托记者,向全国“两会”发出呼吁,关注偏远山区医保制度,更要对北京一些医院这种强制消费进行立法或立制,因这种害人的强制消费在北京医院特别普遍。
记者赵济民 文并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