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群之间“拉家常”让“鱼水情”更浓
- 更换背景颜色:
-
-
-
-
-
-
-
“为了参加今天的果树春季管护培训,我特意从百公里外的平乐源头镇赶回来。”近日,在人头攒动的培训现场,前来参加全国基层农技推广补助项目荔浦县茶城乡培训会的砂糖桔种植大户叶荣华对记者说。(7月27日新华网广西频道)
拉家常成了党员干部问计于民的有力法宝。夜幕降临,在蒲芦瑶族乡黎村村民黎科仁家里,一张桌子,几条矮凳,几个干部和群众围坐在一起,说着家长里短,聊着致富门路。笔者认为,农村群众非常朴实,他们喜欢和谈得来的人一起拉家常,说东谈西,大到党的方针政策,基层政府的各项制度规定,小到农家的家长里短,是无话不谈,如果我们的党员干部,能够运用和群众拉家这个机会,问计于民、问需于民,这对我们的干部走好群众路线无疑是大有帮助的。
笔者认为, 干群之间“拉家常”,相比一般的人际交往,有着更加深刻的现实意义。基层要常走,家常要常拉,这样才能真正让群众满意,让干群的血肉联系更加密不可分。
众所周知,从延安时期的窑洞夜话,到如今国家领导人时常走进百姓家里嘘寒问暖,多和群众拉家常,是我们党群众工作的一个优良传统。然而时下有些党员干部,或是不愿、不屑和百姓拉家常;或是不会、不懂和百姓拉家常,总和群众说不到一块。长期不接地气,对老百姓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感受不深。这些干部听不到百姓的心里话,摸不到基层的真实情况,反而感叹百姓不好接近。
要会拉家常,首先要去掉官本位思想,放下身段,把群众当亲人,诚恳地和群众坐在同一条板凳上,让群众对你心里“不设防”,真正把你当亲人,从而打开话匣子,无话不谈。同时,要从百姓角度,站在群众立场想问题,使用群众语言去交流,让百姓听得懂、喜欢听,这样百姓才会愿意说、喜欢说。
党员干部下基层,要看得到难点、听得到民声,第一步就得与老百姓交朋友,和他们打成一片。打成一片,首先要学会同群众“拉家常”,这是让老百姓打心眼里认同你的“必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