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忆南:“精准扶贫”要在“精准”下功夫

中国法制网   2016-11-25 10:58:23
更换背景颜色:
 
 
 
 
 
 
 
更改文字大小: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11月于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准扶贫,切忌喊口号,也不要定好高骛远的目标。习近平的精准扶贫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和政府今后一个时期对于贫困治理工作的指导性思想,将对中国扶贫成败起到决定性作用。

    如今,党中央、国务院把扶贫工作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各个地方也都把扶贫工作作为重中之重。虽然我国扶贫工作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就开始了,通过近30年的不懈努力,也取得了举世公认的辉煌成就,但是,精准扶贫”的概念是首次提出,“精准扶贫工作是首次实施,虽然有以前的相关经验可借鉴,但毕竟不完全相同,有着实质的差异,因此在实际的工作中,还是存在不少的问题。

    精准扶贫重在“精准”,要做到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精准识别就是通过有效、合规的程序,把谁是贫困居民识别出来,这是前提。但在实际扶贫工作中,发现识别的标准不太清晰,比如户的划分、人口数的认定。有的老人和儿女一起生活但户口不在一起,有的老人没和儿女一起生活但户口又在一起。这种在进行贫困识别时是按户口算还是按实际居住情况算呢?人口数又如何认定呢?还有如果人口数按户口薄上进行认定,但因人口是动态信息,因此户口簿上的人口很多时候与家庭实际人口不一致,这种在认定的时候又该怎么计算呢?按理说人口数的认定应该试行动态管理,但实际工作中一旦定下了人口数就没有变动了。识别工作是精准扶贫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如果这个环节出现了问题,会直接影响后面管理工作。

    精确帮扶,这是精准扶贫的关键。贫困居民识别出来以后,针对扶贫对象的贫困情况定责任人和帮扶措施,确保帮扶效果。扶贫最重要的还是产业扶贫与能力扶贫,发展产业,确保有稳定的收入,提高技能,使之掌握一门谋生技术。但现在的扶贫很多地方还是限于以前的粗放扶贫,过年过节买点米油、棉被,发点慰问金就算是扶贫了,这种根本没有实质的效果。还有一种以“脱帽”为目的的产业发展,贫困户以扶贫资金入股,有土地租金、打工薪金、分红股金,并宣称2、3年后贫困户学到技术,可以自己发展。在这两三年内,贫困户的收入看似可观,在脱贫算收入账时,也完全没问题。可实际上,就算贫困户学到了技术,2、3年后自己发展,光是前期的投入都不能拿出来,还怎么持续发展。还有的是乱扶贫,比如某个地方有个80多岁的老人,目前只有每月180元的农村养老保险且患有严重风湿病。被列入精准扶贫户以后,扶贫工作队给他安排养鸡项目,并送来了100只鸡。4个月后,送来的鸡苗全部死亡,老人为此还倒贴了几百元。这个就是完全没有考虑到老人的身体情况,老人自己都行动不便,还怎么去侍弄100只鸡,这样的扶贫完全没考虑实际情况,在帮扶措施上完全没有精确可言。

    精确管理,这是精准扶贫的保证。要求实施动态管理,年终根据扶贫对象发展实际,对扶贫对象进行调整,使稳定脱贫的村与户及时退出,使应该扶持的扶贫对象及时纳入,从而实现扶贫对象有进有出,扶贫信息真实、可靠、管用。但是从实际情况看,至少在动态管理上没有做到位,从最开始识别为贫困户后,基本信息就没怎么变过了,更别说每年纳入新的贫困户了。

    脱贫,不是为了摘掉帽子,也不仅仅是完成任务那么简单,就像习总书记说的: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精准扶贫”重在“精准”,要兼顾统一性和灵活性,不能搬硬套,同时如同“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一样,必须要教会他掌握了致富的方法和门路,才能真正达到脱贫的目的。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招聘信息

  中国法制网:弘扬法制精神 促进社会和谐

  联系网站:fzchncn@126.com 网上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123777.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