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知后觉:结合民族地区实际 开展产业扶贫工作
- 更换背景颜色:
-
-
-
-
-
-
-
日前,为贯彻落实党中央藏区彝区精准扶贫和脱贫攻坚的部署,四川省委、省政府以“共筑致富路·同圆中国梦”为主题,在成都举办了四川省藏区彝区产业扶贫推介会暨项目签约仪式,共签约项目44个,涉及投资金额774.95亿元。其中,签约正式合同项目33个,涉及投资额269.95亿元,框架协议项目11个,涉及投资额505亿元。“双七双五”类项目13个,涉及投资额292.8亿元;农业、基础设施、其他服务业等项目31个,涉及投资额482.15亿元。(11月11日-新华网)
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1月到云南考察时指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要下大力气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民族地区,民族地区的重点难点又在民族地区的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没有民族地区群众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改革开放近40年,少数民族地区在国家扶贫开发政策的扶持下,农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贫困状况得到了很大改善。
但是,由于历史原因、资源秉赋、区位条件、基础设施等诸多因素的制约,贫穷落后仍是少数民族地区面临的问题。由于贫困人口分散,贫困程度深,贫困面大,传统的以地理区域为扶贫目标的扶贫方法已经不再适合于解决严重的贫困现象。实施产业扶贫是扶贫开发方式的重大创新,实施产业扶贫可以减少扶贫资金的中间环节,可以减少扶贫资金的流失,可以提高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益。同时,实施产业扶贫可以使广大少数民族群众更直接的感受到党和政府扶贫政策的关怀,激发少数民族群众自主脱贫的积极性。
坚持为了群众、发动群众的根本原则,把民族地区贫困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诉求作为开展扶贫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激发各级干部和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脱贫致富的热情,激发社会大众关心、支持、参与扶贫开发的热情;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把产业扶贫、智力扶贫和劳动力转移作为治本措施来抓,有效地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贫困农户增收;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向各级干部群众宣传党和政府的各项扶贫开发政策,让少数民族群众学好政策、用好政策,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理念。在扶贫开发工作中,做到了解民情、汇聚民智、尊重民意、激活民力、凝聚民心、排解民忧,因地制宜、因户施策,不断提升民族地区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脱贫致富的能力。
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已经进入了精准攻坚的时期。对于基础条件比较薄弱的少数民族地区来讲,最大限度地挖掘、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有的放矢打一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攻坚战和大决战,是加快少数民族地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必由之路。有效推进精准扶贫,需要根据少数民族地区实际,采取多方面举措,切实做到扶真贫、真扶贫,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