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攻坚是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
- 更换背景颜色:
-
-
-
-
-
-
-
国务院扶贫办新闻发言人、政策法规司司长苏国霞表示,有的地方出现了另一个倾向,不是想花大功夫来帮助穷人靠自己的努力脱贫,而是算一算大概给他补到多少钱就可以脱贫了。“我们担心他们一保了之、一脱了之,再也不帮助他们了。”(10月13日 《新华网》)
在全国上下全力以赴精准扶贫的工作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贫困地区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的具体条件,决定了它的发展变化只能是渐进的过程。根本改变贫困、落后面貌,需要广大人民群众发扬‘滴水穿石’般的韧劲和默默奉献的艰苦创业精神,进行长期不懈的努力,才能实现。”以“滴水穿石”比喻扶贫攻坚,要求我们在精准扶贫的过程中正确处理近期与长远的关系,既要目标明确,矢志不移,也要弛而不息、久久为功。
贫困不是一两天产生的,根治贫困也不能指望毕其功于一役。“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目标是一个阶段性目标,是相对静态的。即使我们如期完成了“精准脱贫、不落一人”的目标,也不代表扶贫开发工作就此结束。以发展的、动态的眼光看待贫困问题,就必须在实现2020年扶贫攻坚目标的同时,为“后小康时代”打下坚实基础。我们必须意识到,即使到“后小康时代”,也还会有部分脱贫人口重新返贫,还会有一些因为代际传递和其他原因新增的贫困人口。因此,扶贫开发工作不可能一劳永逸,而将贯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始终,各方面都要充分认识扶贫开发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做好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
古语说:“授人以鱼,三餐之需;授人以渔,终生之用。”要想彻底改变贫困落后的面貌,仅靠“输血”扶贫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开发扶贫,“授人以渔”,帮助他们创造条件,建立“造血”功能,找到致富的路子。因此,扶贫攻坚应把着眼点和注意力更多地放在授人以渔上,建立健全长效机制,积极推动行业扶贫、产业扶贫。
然而,有些政绩至上的地方政府,往往沉迷于短期行为,习惯于发号施令,要求达到一个标准、一种声音、一道选择、一步到位,通过一级压一级、层层抓落实、人人分任务来实现政绩目标。与此同时,基层干部作风良莠不齐,工作方式方法或搞“一刀切”,有地方政府甚至亮出“扶贫问责”武器,给干部套上“紧箍咒”,滥用纪律“来硬的”。以至于在强悍的行政干预和强大的责任压力之下,干部只能被迫就范,服从于少数领导的权威,一级逼一级,逼到老百姓。花拳绣腿糊弄外人,贫困农民得不到好处。最终就是就成为弄虚作假的“秀”,真正的扶贫攻坚战也变成攻坚秀。
其实,扶贫帮困之路千万条,从长远来看,关键要让贫困家庭具有“造血”功能。也就是说,通过一系列救助项目的落实,不但使受助者脱贫,而且使受助者“脱助”。当然,在某种情况下,“输血式”扶贫帮困固然重要,有时还很必要,但“造血式”救助贫困,尤其“直接造血式”扶贫办法,无论是从眼前还是从长远而言,脱贫率高,后劲足,因而更受农民欢迎。
所以,扶贫攻坚着眼长远,就要在治本上下功夫,实施“造血式扶贫”,着力解决脱贫的脆弱性问题,斩断贫困之根,确保扶贫效果的长期性和可持续性,防止某些地方政府为了完成任务“一保了之,一脱了之”,今年脱贫、明年返贫的现象发生。扶贫攻坚必须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多做打基础、管长远的事情,以真抓实干、不懈进取去战胜贫困,早日实现小康社会。
作者:黄菁菁
单位: 统筹办
地址:青白江区青江中路183号
联系电话:13990186878
邮箱:72103884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