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白色:不要让“形式”坏了扶贫的“汤”

中国法制网   2016-10-12 15:32:21
更换背景颜色:
 
 
 
 
 
 
 
更改文字大小:
  新华社北京10月11日电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组长汪洋11日在京主持召开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第十二次全体会议,研究解决扶贫工作中的形式主义问题,部署2016年脱贫攻坚督查巡查工作。他强调,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严格落实制度,强化监督问责,改进工作作风,自上到下、自始至终解决好扶贫工作中的形式主义问题,扎扎实实推进脱贫攻坚各项工作。(10月11日新华网)
  在很多场合,总有一群喜欢做“表面工作”的人,他们认为实不实干不重要,为不为民无所谓,关键是“面子工程”要做足,要让上级领导看了高兴。上级领导一高兴,自己便可以搞到个一官半职,真乃天下一大幸事!除了上述借机“要官”者,还有一些领导干部热衷于“纸上扶贫”、“电话扶贫”和“喇叭扶贫”等,不愿意深入到基层、不主动了解民情民意,导致扶贫工作流于形式。比如,某村土地不适合种果树,但果树苗一批又一批地被送到村里;某村土地适合搞种植,但非要挖鱼塘养鱼……
  以上这些人、这些事的存在,是扶贫工作的“老鼠屎”,坏了扶贫工作这一锅“汤”。扶贫工作中的形式主义,往上了说是与中央精神严重不符,往下了说是不利于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在全国、全党上下都在狠抓扶贫的现在,为什么这一现象依然存在,“表面工作者”依然大行其道?除了干部作风问题,工作方法的问题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为了让更多的贫困村在短时间内“摘帽”,一些地方过分依赖单纯的经济资助,通俗来说就是只知道给贫困户发钱。这样做在短期内的确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从长远看,极其容易助长一部分贫困户“等、靠、要”的不良思想观念,甚至个别人就愿意一辈子戴着这顶贫困户的“帽子”,只因为有补助拿。表面上确实如此,但是观念的“贫”还是没有“扶”起来。另外,一些地方对于扶贫工作的观念仍然停留在“做慈善”上,根本没有认识到扶贫工作已经成为各级党委和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在这种畸形观念的引导下,颁布的政策自然也是隔靴搔痒,只剩下一副空架子了。
  扶贫工作是马拉松,是持久战。扶贫不是一时之举,脱贫更不是唾手可得。扶贫不等于发善心,是要当作重要工作来抓的。我们不仅要扶资金的贫,更要扶知识的贫、扶观念的贫,即用先进知识和技术来惠及贫困地区,同时当地党委和政府要刷新观念、提高认识。人才是知识和技术的重要载体,而贫困地区因为种种原因来不了、留不住人才。除了要吸引外地人才,如何从本地区发掘优秀人士,并让他们投身于扶贫工作,是需要仔细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另外,一定要剔除扶贫等于做慈善的错误观念,要把扶贫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这样才能从源头上解决问题,把“指挥棒”“掰正”,才能最终实现正本清源,解决政策导向性错误的问题。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招聘信息

  中国法制网:弘扬法制精神 促进社会和谐

  联系网站:fzchncn@126.com 网上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123777.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