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黎:精准扶贫要先精神脱贫
- 更换背景颜色:
-
-
-
-
-
-
-
“我们上门入户,有时还是上午,他们就已喝得酩酊大醉。这边的人很习惯这样的生活。这是一个对幸福感认知的问题。我们也很头疼。”大化县扶贫办原主任覃正荣说。在交谈中,韦爱连一直认为,她脱贫的最大希冀,在孩子:等孩子大了,赚钱养我,就能过上好日子。如果不是家中居住条件实在有限,韦爱连肯定会生第七个、第八个……娘家老父亲最大的遗憾就是一辈子只给自己生了一个弟弟。但今年前段时间弟弟因病去世,父亲已经没有生活下去的动力。但大女儿才12岁的韦爱连没有想过,如果出去打工的孩子们没有拿钱回来,自己的好日子从何谈起?(新华网 7月27日)
这种消极无为、安于现状、好逸恶劳、只求温饱、“等、靠、要”思想严重的现象称之为精神贫困,它使人们不思进取,失去了任何可以改变其贫困命运的精神动力,磨灭他们的所有追求,消磨了人的意志和精神,精神毫无生气,在生产、生活中产生体力与精神的双重乏力感,只会坐等救济。
一旦“贫困村”的群众精神贫困,单靠基础设施的改善、产业的发展、政策和社会力量的扶持等,是很难达到脱贫的目的的。也就是说精神上不能自立自强,有再好的政策、再大的帮扶,贫困户也难以真正走出贫困。
我们各级组织在开展扶贫工作时,不仅要关心困难群众的生活,还要了解他们的思想,要重视物质上的帮扶,更要重视思想上的帮扶。贫困户思想转变了,观念更新了,致富的办法和干劲自然就有了,脱贫致富才有希望,扶贫的目的才可能真正实现。
人生如屋,信仰如柱。扶贫也是一样,物质生活的贫困需要帮扶,精神扶贫更不能忽视。精神失守就会缺“钙”,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得了“软骨病”即便再多的人帮扶,也难扶得起。只要贫困户在“精神”上脱了贫,物质上的脱贫就不再是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