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贝林夕:摸行情,谈产业,挖销路,定脱贫

中国法制网   2016-05-05 19:32:17
更换背景颜色:
 
 
 
 
 
 
 
更改文字大小:

近年来,产业扶贫在一些地方被大力推进,扶贫项目产业化已成为不少扶贫干部的共识。但由于未摸清市场规律,没有突出地域性、特色性,导致一些地方扶贫产业趋同严重,一些农产品、畜产品价格出现波浪式变化,有的甚至严重滞销、烂在地里,贫困户损失惨重。(5月4日 半月谈网)

2016年是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县摘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目标,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

为打好这场脱贫攻坚的硬仗,全国各地都争相实现“开门红”,以发展特色产业为抓手,努力实现农民增收的可持续,让广大老百姓的腰包都能鼓起来。很多贫困地区的确从产业扶贫中尝到了“甜头”,但也有很多地区却因产业扶贫而越扶越贫。

对于这些“产业扶贫”没有起到应有致富作用的地方,笔者认为主要存在以下两个大问题:一是没有做好摸底排查。这个摸底排查不仅仅是说摸清当地适合发展什么产业,市场对其的需求量,更重要的是摸清当地老百姓是否自愿发展这类产业,如果老百姓心里是抗拒的,那么一旦投资下去后,老百姓对产业的发展与维护十有八九都是应付了事,最后的结果自然可想而知。二是缺乏好的销路。据了解,那些“搞啥亏啥”的地区,实际上亏不是亏在老百姓种出的东西不好,而是亏在没有好的销路。相反,很多地方老百姓种出的东西是非常好的,但就是缺乏好的销路,最后就只能以“低价出售或者让其烂在地里”收场,对于这样的案例比比皆是。

因此,笔者认为要想真正拉燃产业这台“发动机”,种好产业这棵增收致富的“摇钱树”,当地干部首先应做到听“民声”,摸行情,再来谈产业,重要的是要挖掘到好的销路,让老百姓切实的尝到产业发展带来的“甜头”。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招聘信息

  中国法制网:弘扬法制精神 促进社会和谐

  联系网站:fzchncn@126.com 网上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123777.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