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到荼蘼:遏制“腐败亚文化”从我做起
- 更换背景颜色:
-
-
-
-
-
-
-
前些年,曾经有个小学生在写作文时说,自己的梦想是长大了当“贪官”,一度引起社会热议。近年来,随着反腐败力度的不断加大,怀着“长大当贪官”梦想的孩子少了,但在实际工作生活中,对腐败怀着复杂心情的人依然不少——很多人说起“老虎”“苍蝇”往往咬牙切齿,但真碰上自己要办事,却依然习惯于托关系、走后门、送礼、塞红包。(3月29日-新华网)
在电影《中国合伙人》中有这样一个片段,当违规办学被查时,孟晓骏据理力争却遭到回击,而成东青的恭维之言“您说吧,罚多少,我们都认了”反倒顺利将事件了结,事后其说了一句,“这不是美国是中国,你拿美国那一套放在这根本就不管用”,直白劝告,引人深思。
自然,对于“腐败亚文化”的泛滥大部分人都深有体会,方方面面、上上下下,总有些所谓“办事儿”的规矩。一些人为升职要送礼、为考试要送礼、为手术要送礼……习以为常之下,却使其成为了一种生活“必需品”,人们俨然适应了这种由来已久的文化陋习。
从在医院呱呱坠地到上学读书,从毕业找工作到调职升迁评优秀,从看病住院到退休养老,不少人在面对这些人生重要“关口”时,遭遇“腐败亚文化”。奇怪的是,在“腐败亚文化”流毒的影响下,人们一方面对诚信缺失、行业腐败等社会现象反感指责,另一方面却在涉及自身利益时存在“不送礼可能吃亏”、“花钱保平安”等心理,纵容自己参与其中,甚至乐此不疲,无形中败坏了社会风气,扩大了社会对腐败的容忍度。
近日,一名地方干部向记者讲述了一件观感反差强烈的事情——这名干部乡下有个叔叔,说起腐败和不正之风来,那叫一个咬牙切齿,从村长骂到乡长、县长。但是最近,为了儿子工作的事情,他隔三岔五打来电话,让找找关系,安排安排。这名干部纳闷:“老叔,你平日里不最恨这种事吗?”叔叔的回答让他大跌眼镜,又觉得在“情理”之中:“这是自己的事啊,能一样吗!”
一边对腐败或潜规则深恶痛绝,一边又想从腐败或潜规则中得利,这是“腐败亚文化”“剪不断理还乱”的根源。这位老叔,憎恨别人腐败,自己为了儿子却又走关系开后门,用一句老话说,是马克思主义的电筒照人不照自己。被腐败现象引起的社会不公所害,对“腐败亚文化”感到愤慨;事涉其身时,又不顾他人的反感与指责,希望自己也能“腐败”一回,成为“腐败亚文化”的受益者。这是“腐败亚文化”虽被公众认识,难以被最终攻克的最大障碍与难题。
“腐败亚文化”在医疗、教育等部门大行其道,正常的教学秩序、医疗秩序、社会正常管理秩序也因此被打乱,极易引发社会不公。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这些潜规则看起来无影无踪,却又无处不在,听起来悖情悖理,却可畅通无阻,成为腐蚀党员和干部、败坏党的风气的沉疴毒瘤。如果任其大行其道,我们的党风、政风、社会风气又谈何好转?”这话一针见血,直指要害。反观“腐败亚文化”现象背后当事人的种种心态,无不是当事人经过反复权衡利弊后做出的利益最优选择,是“功利主义”在现实生活的一种投射。在法纪面前,公平正义才是正道。“腐败亚文化”悖情悖理,如果任其大行其道,危害的将是整个世风,更是容易滋生腐败的“温床”。
在中央强力整风肃纪,坚定不移惩治腐败的大背景下,祛除“腐败亚文化”刻不容缓,必须拿出“刮骨疗毒”的决心。政府带头是关键,必须要保证政府部门的风清气正,做到任何部门都要严格的执行规章制度,任何人不得以权谋私;要完善相关法规和制度,切实加强对公权力的监督,不给潜规则留空间;同时,要大力弘扬新时期的优秀文化,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凝聚人心,以清正廉明的社会风气来引导、鼓励大家拒绝向潜规则低头,而不是被“腐败亚文化”裹挟。面对腐败亚文化,每个人都要从点滴做起,坚持立场,坚决反对,不助长不正之风的嚣张气焰,营造出健康的社会环境,“腐败亚文化”自然会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