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飞翔:浅谈支线航空与高铁之争
- 更换背景颜色:
-
-
-
-
-
-
-
“为避免以后资源浪费应减少高铁建设,部分高铁线路可以用支线航空替代。”在刚刚闭幕的两会上,有地方铁路部门的代表委员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提出的建议(3月2日,中国经营报)
关于支线航空与高铁之争由来已久,今年两会上,与会代表们的争论也引来了学术界的关注,这是好事,百家争鸣,才能赢得百花齐放。
笔者不是国家政策的决策者,也不是学术界的专业人士。今天只站在一个普通民众的角度来浅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先来说说支线航空,给笔者感觉是有点“高大尚”,离普通民众的生活还有点“远”,不够接地气。毕竟目前中国的社会财富人均占比还很低,13亿人中选择坐飞机出行的人群还是少数中的少数,中国的人口基数那么大,一架支线飞机的运量也就几十人。十几架飞机同时起飞,才能抵得上一列8编组的高铁动车组列车的一次运量,从运输的效能来看,一目了然。
再来谈谈国情问题,对中国来说,铁路是大众化的交通工具,是国家的基础产业,事关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高铁投资虽然大,但带动的相关产业链比较长,对社会经济的拉动作用巨大,目前产生的“高铁经济”现象就很能说明问题。笔者认为,发展高铁这种轨道交通适合目前中国的国情,打个比方,就象汽车和地铁,轻轨,中国城市的人口数量大,一个城市修再多的路,也赶不上汽车的增量大,修城市道路和修地铁,轻轨对缓解城市交通的压力那个效果好?一比就知道。航空目前是一种较高端的交通方式,在中国它的社会性和经济影响力是不能和铁路相比的。
最后聊聊经济效益,因笔者不是专业人士,只能谈观感。在中国,高铁的经济效益具有社会性的,因为铁路必须要承担一定的社会公益责任,而航空纯粹是企业一家的生产行为,两则的社会定位不一样,硬要拿两者之间去比较,没有可比性。
笔者认为,面对中国现实的国情,发展高铁是国家的战略考量,中国拥有高铁产业制造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发展起来不受处部因素的干扰,尤其是在我国实施的“一带一路”发展的大战略层面上,高铁正起着“领军者”的作用。而航空业制造业目前还是我国的短板,技术底子薄,受国外制约的因素多,尚不具备大规模发展的国内环境,只能对国家交通起到补充作用,和高铁相比较,还处于配角地位。
但笔者相信,未来随着我国经济,科技的发展,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航空尤其是支线航空是有着较大发展后劲的。到高铁,民航比翼双飞之时,就是中国梦实现之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