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娜娜: 公开比赛 从“三公”起跑

中国法制网   2016-03-14 15:14:00
更换背景颜色:
 
 
 
 
 
 
 
更改文字大小:

  公开比赛   从“三公”起跑

近日北京市141个市级部门集体晒出2016年预算账本,公开部门数量之多创历年之最。梳理各部门预算发现,2016年财政预算聚焦于生态环境、城市管理、民生改善、创业创新和疏解功能五大重点领域,与此同时,“三公”经费继续普遍下降,公车购置费基本保持在0元。(3月4日人民网)

何为“三公”经费?是指中央按照有关规定,通过财政拨款安排给相关中央部门及其所属单位,由于因公出国(境)、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和公务接待等方面的支出。2011年,中央政府首次公开三公经费,紧跟中央步伐,部分地方政府陆续以不同的方式公开“三公”经费预算及支出情况。从近几年的工作成效来看,“三公”经费公开制度既有效控制了“三公”经费的增长,又充分发挥了社会监督的作用,特别是在2012年中央政治局会议上通过的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的促进下, “三公”经费管理迈上了新的台阶。

“三公”经费的公开,是一个长远的改革进程,不可能一触而就,中央和地方的步伐有快慢之分,各部门之间也有先后之分,就目前的改革情况来看,“三公”经费公开工作还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概念混淆

点击搜狐、百度、360搜索等网站,输入“三公”消费或“三公”经费,网民所得到的解释都完全一致,甚至搜狗百科直接解释为:“三公”经费即“三公”消费。网站如此,更别说我们的普通老百姓了,经常将两者混为一谈,熟不知“三公”经费是要列入财政预算,由财政完成支出。恐怕很多人口里的“三公”消费既包括了财政账簿中的“三公”经费,也包括了国家工作人员用在“三公”领域内,却是来源于账簿之外的一些钱。

2、公开信息不详尽

比较近几年一些部门公开的“三公”经费数据,我们很容易就能从年度支出总额表中看出这些部门在公车、公务接待、因公出国等方面总支出的增减变化,然而关于某个行为的单独支出金额我们却是“雾里看花”、“水中望月”,例:只公布出国一次总支出5万元,而不公布是多少人花的,那么我们是不可以理解为一人花了5万元;只公布单位公车支出10万元,不公开单位公车数量,那么光凭这个10万元,什么也不能说明。

3、地方与中央公开步调不一致

自2011年中央政府首次公开“三公”经费以来,中央政府各部门的“三公”公开水平,一直遥遥领先于全国,而地方各级政府的公开水平,则参差不齐,省级政府部门公开程度低于中央,而地市县则逐级降低。甚至很多地市县一级,都没有做到每年按时公开,更谈不上公开水平与诚信度有多高了。

“三公”经费问题屡见不鲜,“三公”经费公开制度的建立任重而道远,但又亟待解决。首先,要“一分为三”的建立公车、公务接待、因公出国财政预算公开制度,既要有总额的公开,也要有“单价”和数量的公开,区别对待“经费”和“消费”额度;其次,坚持中央指导地方,地方促进中央的原则,由中央安排专业的技术人员驻扎地方,“手把手”教会地方财政人员做好“三公”经费公开工作;最后,也是重中之重——加强监督,不仅要有财政预算监督,还应有纪检监督、司法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等,建立全方位的监督体系,让“三公”经费公开工作在阳光下透明运行。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招聘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