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林:言之非难,行之为难
原创
2016-03-14 14:39:06
- 更换背景颜色:
-
-
-
-
-
-
-
13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提及的一句话,引起了全国人大代表、浪潮集团董事长孙丕恕的注意——“严肃查办、积极预防发生在基层尤其是‘三农’领域的职务犯罪,与国务院扶贫办共同开展为期5年的集中整治和加强预防扶贫领域职务犯罪专项工作”。孙丕恕说,要根治扶贫惠农领域的腐败,实现扶贫脱贫的精准化,大数据的利用迫在眉睫。(3月14日 新华网)
大数据不仅具备数据大,最重要的是能够完成对大数据的分析,通过分析获取很多智能的,深入的,有价值的信息。攻坚扶贫工作建立大数据“贫困指数”,能够甄别出最贫困的乡、最贫困的村、最贫困的户,使贫困深度看得见、摸得着,实现由定性到定量的精准转变,使扶贫工作更加精准、扶贫资金更加透明。对于建立大数据“贫困指数”,笔者有几点想法。
一、贫困数据要真实、准确。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到2020年要实现现行标准下全国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再次吹响了扶贫攻坚的“冲锋号”。而现阶段,扶贫工作遍地开花,没有统一的标准,各种扶贫系统层出不穷且不成熟,上下不统一,随时出现朝令夕改现象。因此,建立大数据“贫困指数”的数据真实性和准确性尤为重要。
二、避免“被脱贫”。从一些政府网站得知,扶贫工作每年都有脱贫任务,让我们仔细想想,脱贫工作究竟是一蹴而就还是长期性工作,如果能在短时间内脱贫,需要等到现在吗?因此,不根据每个贫困县、贫困乡镇、贫困村、贫困户的实际而盲目的下达脱贫任务,我想出现“被脱贫”现象就不足为奇,那么建立的大数据“贫困指数”也就毫无意义。
大数据“贫困指数”要建立在真实、有效的基础,才能够保证所分析的结果接近实际,才能够将有效的扶贫措施、扶贫资金用在刀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