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白色:政策要“落地”,干部先“落地”
中国法制网
2016-02-17 14:20:24
- 更换背景颜色:
-
-
-
-
-
-
-
对于考核不合格的责任追究问题,《办法》也更加严格。《办法》规定,如果发现未完成年度减贫计划任务,违反贫困退出规定,弄虚作假、搞“数字脱贫”等六项问题的,由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对省级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进行约谈,提出限期整改要求;情节严重、造成不良影响的,实行责任追究。(2月17日新京报)
就目前来说,扶贫不仅是老百姓的“及时雨”,更关系到整个地区乃至全国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为此,从国家层面到各个地方纷纷下达了任务和指标,以更快实现这一目标。然而,在为了目标鼓足干劲的同时,一些地方观念发生了偏差,将扶贫工作单纯当成一项政治任务来做,忽略了其本意。于是,为了作出成绩、制造数字,甚至讨好上级,他们开始耍手段、玩花样,弄虚造假搞“数字脱贫”——上头不明就里,对于“成绩”充分肯定,下面叫苦连天,对于“造假”怨声载道。
这种两极分化的状况,与形式主义不无关系。此处“形式主义”四字,不仅是当地官员对于政绩的痴迷,还包括一些指标“一刀切”,不符合当地实际。扶贫本是大好的惠民工程,可到了一些官员手里,成了搞政绩、挣面子的“不二法宝”。他们往往都急于求成,而扶贫要持久才能见成效,于是通过“数字脱贫”做形式成为了“最佳选择”。另外,由于缺少调研(特别是农村地区),一些办法出台之后遭遇执行难,往往事倍功半。
所以,造成扶贫“落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能只抓其一。广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多深入基层,到群众中去,一手收集信息,一手找准问题,坐在办公室“指点江山”破不了形式主义。要让群众受惠,政策要先“落地”;要让政策“落地”,干部要先“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