淑颖:扶贫项目实施既要治标又要治本

中国法制网   2015-06-17 20:57:53
更换背景颜色:
 
 
 
 
 
 
 
更改文字大小:

近年来,政府对扶贫工作高度重视、投入前所未有,但在一些地方,投入的增加并没有带来明显的效果,一些扶贫项目不接地气、不做周密的计划,只管把资金投出去就完事,成效如何反倒不重视。有农民甚至反映:扶贫项目,搞啥亏啥,农民都怕了。(新华网6月17日)

中国的经济在快速发展,社会在进步,中国越来越多的贫苦人户脱离了贫穷,过上了好日子,他们大都靠自己的劳动努力挣取血汗钱,来改变家庭拮据的经济状况。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而农民就有9亿,占据中国总人口的60%左右的比例,中国的整体经济在稳步快速发展,但还是存在很多问题,比如东西部发展不均衡,城乡发展差距大,贫富差距大等诸多问题。但这些都没有打垮中国人民,他们靠自己坚强的斗志在一天天变富有,国家好的扶贫政策越来越多,资源分配到了贫困乡镇、贫困村,但得到这些资源的最终可能不是最需要帮助的人家,容易出现“扶强难扶弱、帮富不帮穷”的问题,因此这些年,到人到户精准化扶贫被提上了议事日程。但在一些地方,扶贫说是有了新思路,办法还是老办法,扶贫资源看似到了人头,效果却不行,依然还是“假把式”。看来扶贫项目的实施不仅要治标还要治本,要从根本上改变农民的生活状态,让他们真正实现脱贫致富,还要从农村各村的贫困原因上下真功夫,这样才可以因地制宜,合理科学规划,实现产业的持续和健康发展。

“惠农政策好啊”、“党和政府好啊”,在广大的农村,随处可听见这样的话语,老百姓无意间流露出了对党和国家的感激和爱戴之情,中国上数亿的农民,他们不能和欧美国家的农民相媲美,他们都是靠传统方式来发展农业,无法达到现代农业的技术水平。基于这样的状况,党和国家不得不努力改变中国老百姓的现状,于是加大了对中国农村地区的政策扶持,希望通过产业扶贫这一重要抓手来实现农民致富奔小康,通过几年的产业发展,相对于一些村庄,产业取得了很突出的成效,给当地农民带来了致富增收,经济状况得到了好转,惠农政策可以说真正落在了实处,为老百姓谋取了福利。

但在我国的许多贫困地区,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仍然是制约地区发展、农民增收的关键原因。没有基础设施,谈不上产业发展。富农项目不仅仅是要带动产业和经济发展,重要的是要从根本上解决老百姓的生产和生活问题,只有基础设施活化了,才能引进产业,才能带动产业的发展。所以扶贫项目要针对基层实际,针对每个贫困村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计划,而不是一股脑的生搬硬套,这样既不切合实际又不利于各村的发展。

作为为官一方面的干部,在百姓扶贫项目上就要多下苦功夫,认真摸排各村的实际,考察各村村情,找出制约贫困村发展的不利因素,找到适合各村发展的门路,而不是盲目的进行跟从,扶贫项目要重点针对贫困村中的贫困人群,根据他们的需求可以制定相应的扶贫计划,不仅仅是在产业发展上要给予支持和鼓励,在日常的生活中也要制定相应的帮扶计划。只有从实际出发,从生活实际帮扶贫困人员,才能让整个村实现脱贫致富,扶贫项目在实施的过程中,一定要权衡好、定好位、做到位,制定短、中、长期的帮扶计划,这样才能将一个村的扶贫工作做好做实,才能真正将一个村的贫困状况得到根治。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招聘信息

  中国法制网:弘扬法制精神 促进社会和谐

  联系网站:fzchncn@126.com 网上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123777.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