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白色:为反腐新手段喝彩点赞

中国法制网   2015-12-31 10:56:32
更换背景颜色:
 
 
 
 
 
 
 
更改文字大小:

基层布设“眼线”、异地交叉督察、开发电子监察系统、群众随手拍、微信定位查领导干部是否在岗、常“扯袖子”多“咬耳朵”……2015年来,针对党员干部违法违纪问题,各个地方频出新招,在“打虎”同时也让“苍蝇”无处遁形。(12月25日 人民网)

12月25日,中国纪检监察报刊发《“绰号”见“民心”》一文,指出纪检监察干部应当多听听百姓给官员起的绰号,便可管窥一豹,顺藤摸瓜,进而查明就里,惩腐肃贪。

为官一任,理应造福一方。正直廉洁、勤政为民、平易近人的好官,百姓自然会交口称赞、崇敬爱戴、铭记于心。而对于那些无法无天、庸碌无为、为己谋利的官员,百姓则会发扬传统的民间智慧,为他们戴上一顶顶并不光彩的“帽子”。“六百帝”、“一斤八”、“徐三多”等等不雅的称号,折射出了这些官员的所作所为。但是对于纪检监察干部而言,“绰号”虽然是新的线索,但是如何发现线索、甄别线索、用好线索,却又是一门高深的学问。

要发现线索,首先应学会“接地气”。百姓起的绰号,是站在体制外的角度,对官员进行评价。而这种评价所反映的问题,则需要了解民情的干部,才能有所体味。如果纪检监察干部也不食人间烟火,则难以发现这些绰号背后的寓意和问题。要甄别线索,首先应学会“明事理”。一些地方党政领导虽然被百姓起了不雅的“绰号”,但是他们的施政举措却是着眼大局和长远,他们的业绩也会被时间所证明。因此,纪检监察干部应当具有一定的政治素养,明辨是非,保护英才。要用好线索,首先要“长心眼”。要学会分析官员出于什么样的原因,被百姓起了这样的绰号,从而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做到对症下药。

由此可见,纪检监察干部应当抱着“兼听则明”的态度,做到接地气、明事理、长心眼,才能从这些绰号中发现真正的线索,才能使群众的智慧得到充分的发挥。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招聘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