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员绰号背后有“猫腻”

中国法制网   2015-12-25 16:39:38
更换背景颜色:
 
 
 
 
 
 
 
更改文字大小:

    中国纪检监察报12月25日刊文《“绰号”见“民心”》指出,百姓给官员起的绰号,却足以让“明者见危于无形,智者见祸于未萌”。文章强调,对于纪检监察干部来说,多听听百姓给官员起的绰号,便可管窥一豹,顺藤摸瓜,进而查明就里,惩腐肃贪。如此,方能及时表彰优秀干部,惩处贪腐官员。(12月25日网易新闻)

    官员们的绰号,有些是外国朋友起的,有些则来自民间。虽不十分准确;但它们或是反映了官员的个性,或是折射出外界对他们的印象和评价。绰号背后,都有“猫腻”。虽然绰号未必都是贬义的,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绰号还被打上了浓厚的政治色彩,成为褒义的象征。如 “贴心人”、“公仆”等。然而,从近年来的实际情况看,绰号的贬义化程度已经越来越高。比如南京市原市长季建业任上,整座城市成了一个大工地,他本人也被南京市民送上了“季挖挖”“推土机市长”和“砍树市长”等绰号。原四川省委副书记李春城因为拆迁而被成都市民称为“李拆城”。

    在中国官场,除了绰号之外,还形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习惯,就是称单位一把手为“老板”“老大”。这里所说的“老板”“老大”,自然是含义十分深刻了。既包括他们手中掌握的权力,也包括他们在单位至高无上的地位以及说一不二的性格。因为,凡是行事低调、为人谦逊的一把手们,大多不会让下属喊“老板”“老大”的。但下属称之为“老板”“老大”的,多是官本位思想严重,将各种权力独揽一身的。

    对民间出现的给官员起绰号的问题,应当引起高度重视。这是所说的重视,当然不是指不允许民间给官员起绰号,而是绰号背后的故事以及这些绰号背后有没有出现异味和异常的东西。如果有关方面对官员有所了解,对民间的起绰号原因有所掌握,自然就能从绰号中嗅出异味和感到异常,就能挖掘出绰号背后的“猫腻”。

    绰号,说到底就是一个人形象的高度概括与总结。特别是官员,是否清廉,是否执政为民,是否能够得到老百姓的信任与认可,很大程度上能够从绰号中得到体现。在实际工作中,不能就绰号论绰号,不能因绰号而否认官员的成绩。但是,对绰号背后的异味和故事,还是应当引起高度重视与关注的。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招聘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