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贝林夕:我国扶贫工作有“三应”
- 更换背景颜色:
-
-
-
-
-
-
-
2016年,中国将努力实现再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000万以上目标,实现“十三五”脱贫攻坚良好开局。这也是中国自2014年以来第三次制定年度千万减贫计划。(12月24日 新华网)
自习近平主席在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提出在未来5年内,我们将使中国现有标准下7000多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以来,我国便掀起了一股“扶贫、减贫”的热潮,各种口号,各种决心如雨后春笋般蜂拥而起。
如今,我国又一次制定了年度千万减贫计划,力求在2016年实现再减少农村贫困人口一千万以上的目标。对此,笔者是深受鼓舞,在这样的目标和氛围下,笔者在工作中也是充满了动力。但是笔者也有些担忧,害怕某些官员为出政绩而造假,继而出现“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浮夸风,这不仅不能实现减贫的目标,说不定又会对我国的经济造成不可弥补的创伤。
因此,笔者认为,行走在我国特色减贫之路上,首先我们应当做到的是脚踏实地,长远打算。既然是中国特色减贫,则各地也应因地制宜,走出符合自己地区特色的道路,适合自己地区的扶贫路。且在年度目标上,也应酌情制定,万不可制定一个如“水中花,镜中月”的目标,这样不仅实现不了目标,反而可能致使贫困户越发贫困。再者,对于扶贫,我们还应找准贫根,对症下药,做到精准。对于因不同原因致贫的贫困户,也应有不同的对策来帮扶,以达到真正扶贫的目的。对于贫困村,我们也应有一个总体的扶贫思路,如帮扶其发展产业,为其提供产业信息与技术,帮其争取项目资金,但一定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最后,当扶贫路步入正轨后,关键则在于保持及常态化,尽量防止因病返贫,因灾返贫等。
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现今最大最重的任务应当就是扶贫。笔者认为,当下我国的扶贫工作就应脚踏实地,应精准,应成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