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国企腐败成反腐“拦路虎”

原创   2015-12-23 10:29:17
更换背景颜色:
 
 
 
 
 
 
 
更改文字大小:

遏制国企腐败蔓延势头,进而达到系统治理的目的,最终实现廉洁国企,这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建设廉洁政治”战略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新近,“用矿泉水瓶装茅台”的天津市委委员、天津市医药集团原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建津(正局级)被纪委严肃查处,国企腐败问题又一次摆上了台面。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的国有企业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国有企业的市场化改革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国有资产总量迅猛增加,国有企业的竞争力也不断提升。但与此同时,国有企业的腐败现象也有所蔓延,虽经持续治理却始终没能得到彻底遏制,已经成为我国腐败重灾区之一。国企腐败不仅危害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腐蚀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也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国企改革与发展的阻碍。

国企反腐为何迟迟不能破局?首先,国企腐败更具隐秘性。和普通官员低级的“原始交易”不同,国企负责人的腐败行为可以通过“更具有科技含量”的方式进行,这些利益在资本市场中往往显得很隐蔽,不但让涉事各方紧紧抱团,同时,查处起来难度也非常大。其次,“链条式腐败”成为共性问题。当前在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大型企业的周围,有一大批关联公司。这些公司的经营者可能是企业掌权者的配偶、子女,或是其他有着或明或暗联系的利益相关方,彼此间互通有无、互惠互利,通过关联交易实施利益输送大行其道。“利益链条让各方聚集,也由此牵出‘链条式腐败’。最后,国企多资金雄厚,相对于政府单位,钱来的“很容易”,故也容易滋生腐败。

如何有效构建预防国企腐败的“藩篱”?中国社科院中国廉政研究中心副秘书长高波认为,一方面需要落实企业党组织责任,另一方面则是推进国企的改革,打破利益藩篱,打掉改革路上的拦路虎。其中,最核心的改革举措就是推行政企分开,总经理不由内部提拔,而由市场聘任,董事长可由上级任命,把依附关系切割开。同时,用好巡视和审计这两把国企反腐的利剑。审计的目的之一便是加大对违法违纪问题的揭示和查处力度,促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实际上,由于国企财务问题的“专业性”,很多腐败问题的发现往往是“审计先行,巡视在后”。换句话说,审计的重要性在于给巡视打基础。因此,要强化国有企业内部监事会、审计和纪检部门的监督。最后,加强国企领导的党规意识。国企不同于民企,不能“见企不见党”,只有国企领导们从思想上不把自己当“老板”,奢靡之风和腐败问题才能得到遏制。

国企“窝案腐败”屡见不鲜,并由此形成腐败利益的共同体,抵制反腐运动的推进,国企反腐依然任重道远。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招聘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