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安宏:中国高铁促进中泰“亲上加亲”
- 更换背景颜色:
-
-
-
-
-
-
-
在中泰一家亲关系的历史上,2015年12月19日无疑是特殊的一天。掌声中,中国国务委员王勇与泰国副总理巴金分别手持中、泰国旗,共同插入主席台上的铁路轨道模型,中泰铁路奠基石灯光索随即被点亮。(12月20日 中国新闻网)
众所周知,2013年起,李克强就任国务院总理后,多次访问泰国,并在各种访问中,不遗余力推介中国高铁,积极促成中泰铁路项目。并在访问中,中泰双方签署了相关合作的谅解备忘录,这一合作计划也就是大家所俗称的“大米换高铁”。但此后这一计划却因泰国政局变动而一波三折,但契合双方需求的中泰铁路项目仍是中泰合作的优良“范本”,“大米换高铁”项目重新启动。
纵观中国高铁的发展,就像一个婴儿茁壮成年,中国高铁经历着从学习、引进、吸收、创新等发展阶段,以前的“舶来品”到如今的技术出口,中国高铁实现着质的飞跃。这都离不开无数中国工人、工程师和科学家的汗水,没有他们,中国高铁仅仅只是梦,是他们提供了可靠地技术支持。同时作为“中国推销达人”的李克强总理,其推介作用是至关重要的,是他让中国高铁成为了中国走出去的”明信片“。
中国的高铁发展就像一个茁壮成长的孩子,从迈出第一步到屹立世界东方,铿锵前进,发展速度惊人,让每一位中国人的胸中都装满了自信,正是有了这种自信,我们的高铁才有了从单纯的建设及装备出口,到建设、装备和标准的整体输出,中国的高铁技术从诞生到成熟,与能源、化工、电子、通信、装备制造等诸多领域所取得的成就一样,凝聚了无数中国工人、工程师和科学家的汗水。高铁技术作为中国“舶来品”发展至今,国产化率已超过70%。而今提到高铁,世界把目光投向中国。
这次中泰高铁合作的成功,标志着中国“一带一路”建设又往前推进了一步,且充分展示发挥了中泰双方的优势,有利于两国实现互利共赢。在一片叫好的声音中,不免会有一些“杂音”,特别有声音认为,中泰铁路“单方面利于中国”,笔者认为,中泰合作不仅有利于中泰货物出口提供了新的通道,同时使泰国成为东盟的交通枢纽,加强与东盟国家基础设施方面的合作,推动泛亚铁路建设,促进区域互联互通,改善东南亚半岛物流、货运及双边贸易起着重要作用。
笔者相信,此次中泰铁路合作不仅是给两国老百姓来了福祉,更为重要的是建设一条实现和平、友好、互利互惠,实现共赢的发展新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