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聚有时:干部不能只当“车轮上”的干部
澎湃新闻
2015-12-20 17:08:12
- 更换背景颜色:
-
-
-
-
-
-
-
公车私用、超标配置等问题由来已久,社会上对此反映强烈。此轮公车改革意在对此顽疾彻底开刀,人们对此充满期待。然而,随着改革的深入,一些新的问题也冒了出来。比如,在一些地方,车改后乡镇没了公车,少数干部就不下乡了,即使领导给交办了任务,也能不下乡就不下乡。这样一来,车改倒成了一些人“懒政”的借口,这种苗头值得注意。(12月19日 澎湃新闻)
车改之前,公务人员出门办事都有公车接送,领导干部上下班都有专车伺候,公车私用也完全不在话下;即使一些地方实行了车改,但由于改革新方案确定的车补标准是比较低的,一些公务人员难免嫌少,甚至理所应当地把车改补贴当成一项福利。有的干部就索性将公车改革的补贴占为自己的私有财产,下乡坐班车就是花自己的钱,以此作为借口不下乡。就此而言,“没公车”就“不下乡”也是典型的“为官不为”,对这样的托词切不可掉以轻心。近年来,中央从治理“车轮上的铺张”,到深化“车轮上的改革”,从创新提供方式,到有效保障公务出行,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是贯彻落实八项规定精神的具体措施,是转变政府职能、推进公共资源配置市场化的重要内容,是顺应民意、维护党和政府形象的迫切要求,彰显了我们党自我革新、自我完善的决心与勇气。但时至今日,一些干部仍然认识肤浅,认为公车改革就是与自己过不去。我们不妨对中央各项惠民方针进行“倒排工期”,距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脱贫攻坚的时间不足5年,“中国梦”的征程还需加快,“四个全面”的任务艰巨,再到各地出台的各项惠民政策,若是领导干部均拿“没公车就不下乡”作为借口搪塞老百姓,其实细思极恐。这样的风气泛滥,对于干部队伍、国家发展、地方改革、干群关系毫无助益。狠刹“没公车就不下乡”这样的歪风,还是要从干部自身建设、任用考核机制以及干部监督着力。公车改革,发放交通补贴,初衷是为公职人员下乡提供方便,各级干部就应该经常走村入户,这样才能及时了解农村所需、把握农民所想,农业才有干头,农民才有奔头。如果心里没有装着老百姓,就算配备了足够的公务用车,无非是为自己“公车私用”、“车轮上的腐败”提供方便,如果心里装着老百姓,就算没有公车,也会想尽千方百计走村串户。因此,“没公车”切莫成“为官不为”的托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