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智久:经济数据不好看,注点水就成?

中国法制网   2015-12-18 12:08:56
更换背景颜色:
 
 
 
 
 
 
 
更改文字大小:

多年来,地方GDP“增速高于全国、总量大于全国”的统计乱象引发公众质疑。近期,东北多地官员坦承,各地纷纷在给统计数字“挤水分”,并反思统计数据造假之弊。(12月11日新华网)

  东北作为我国最早的工业区,其在经济发展模式是在计划经济时代产生的。改革开放后,在我国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东北老工业基地是转型压力最大的地区。面对其它地区成功转型,东北地区作为老龙头倍感压力,上级考核、地区竞争和自身升迁压力多重因素叠加,数据造假成了东北三省共同的选择。于是,仿佛一夜回到了“大跃进”时期。依照各地汇报的产业成长性计算,东北一些县域经济规模都超过香港了,这无疑是天大的笑话。诚然,注水的数字很好看,但是经济不是靠注水就能搞上去的,牛皮总有吹破的一天。

  近年来,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巨大,大宗商品和能源价格大幅下降。我国亦不能幸免,而依靠粮食、能源、钢铁及重装备制造支撑的东北经济首当其冲。面对经济下行的巨大压力,注水的数据终于撑不住了!在最新出炉的今年前三季GDP增速排名中,辽宁省以2.7%的同比增速垫底,而黑龙江与吉林也仅好过受煤炭价格大幅走低影响的山西。

  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曾多次强调,“数据作假是统计最大腐败”。既然是腐败,为何国内鲜有因数据造假被问责的官员?比如,2015年前三季度,31个省份GDP总量之和,超出全国约1.9万亿元。超出如此巨额的GDP说明,绝不只是东北在进行数据造假。地方政府对数据“注水”的危害不止在于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性和损害地方政府的公信力,更严重的是影响了国家对于现今经济发展的判断,从而影响国家的政策调整。这对于整个国家经济的健康发展都有着严重的危害,决不能任其继续蔓延!

  遏制数据造假,除了在一些技术层面的体制改变以外,更重要的,还是应该改变政绩考核体系和培养出数据造假背后扭曲的政绩观。特别是每年的GDP增长目标,对于地方政府都是莫大的考验。为了完成目标,有的经济环境不好的地方不择手段招商引资,无底线的给予政策的优惠支持。这种类似“乞讨”来的投资,多数都是对环境有极大伤害的高污染产业,甚至不乏骗子。如果这样都不能完成目标,那么数据造假就成了他们的选择。这种对当地百姓的生活改善毫无帮助甚至有害的“经济增长”,能算政绩吗?笔者建议,在今后对地方官员政绩考察,应更多的考察民计民生,而非冷冰冰的数字。同时,对于地方上报的经济数据要严格审查,对于数据造假的行为实行“零容忍”,更要对当地党委政府负责人进行问责。让“数据造假”成为不能触碰的红线,让造假者付出代价。

  “数据注水”危害的是整个地区,官方造的假,会让这个地区的全体百姓“还债”。而百姓不能无缘无故的背这个“债”,造假者必须得到应有的处罚,党和国家必须给百姓一个交代!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招聘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