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不良“圈子”成为你人生的“拦路虎”
- 更换背景颜色:
-
-
-
-
-
-
-
近两年中央巡视清单和大量案例表明,相当一部分落马官员的腐败均存在“圈子腐败”,13个巡视点5个被指“圈子文化”,26家央企五大突出腐败问题之一即为“圈子文化”。(12月16日 网易新闻)
说起“圈子腐败”,大家都不会感到陌生,比如原铁道部部长刘志军案,四川省委原副书记李春城案等。这类案件无一不是揪出一个 牵出一帮,甚至倒下一片,以至暴露出了背后的一些省、部级高官。这种“圈子腐败”现象,不能不说是当今中国政坛的吏治之痛。
为官从政归根结底也是一种职业,官员和其他行业的从业者一样,平日里有几个志气相投的好朋友,是一件很正常的事。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讲,官员要想实现自己的抱负,必须要有一群认同其为政理念、人格特质、决策水平与行动力,并积极配合的“帮手”。如果凝聚在一起是因为共同的理想、正确价值观和政策主张,那可以称得上是“志同道合”。
但是,从那些落马的官员的“朋友圈”可以看出,这些“朋友圈”实质上是“利益圈”,他们吸引追随者的往往不是理想,不是处处“为人民服务”的人格魅力,而是共同的目的和利益。在这样的“朋友圈”中,圈内核心人物往往身居要职,圈子里的人能相互关照,相互利用,大家有福同享、有赃同分、有风险同担,互相勾连。
一边是中央三令五申,党内不容搞团团伙伙、结党营私、拉帮结派,另一边是少数领导干部仍整天琢磨拉关系、找“朋友圈”。如果这种基于个人利益为基础的“朋友圈”在官场大行其道,正常的权力生态难免被扭曲。造成的后果是,常规的选人用人机制可能失灵。一些“碌碌无为”的投机之辈,攀上了一个“圈子”,很可能平步青云;相反,德才兼备者,如果入不了“朋友圈”,哪怕再苦干实干正直清廉也没有出头机会。
尽管“圈子腐败”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和欺骗性,然而,腐败是没有“密封圈”的,腐败分子再天衣无缝,终将逃脱不了党纪国法这把利剑的严厉惩罚。因此,无论是“圈内圈外”的各行各业的人都应重新审视自己的“圈子”,把自己置身于国家法律法规的约束之中,自觉做到不义之事不为,不正之风不沾,不法之行不干。否则,不良“圈子”将成为你人生中的“拦路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