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小欠:扶贫成败在于精准

中国法制网   2015-12-16 14:19:25
更换背景颜色:
 
 
 
 
 
 
 
更改文字大小:

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15日上午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据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刘永富介绍,2012年到2014年,全国农村贫困人口减少5000多万,贫困发生率年均下降1.8个百分点。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的增幅,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2月16日中国青年报)

与过去相比,贫困面大幅缩小了,但现在面对的,是那些底子最薄、条件最差、难度最大的“硬骨头”。随着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节点不断迫近,扶贫工作进入了攻坚拔寨的冲刺期,确保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可谓形势逼人,形势不等人。日前,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召开座谈会,就加大力度推进扶贫开发工作提出“四个切实”要求,特别强调要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上下更大功夫。这为下一步的扶贫攻坚战做出了部署,发出了动员令。越是艰巨的任务,越要讲究科学施策、有效应对。精准扶贫,正是扶贫工作科学性的体现。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制胜之道也在于精准。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第一书记)精准、脱贫成效精准,座谈会上,总书记提出的“六个精准”,道出了精准扶贫的丰富内涵,很有现实针对性。

扶贫机制的创新探索迈出重要步伐。贫困人口建档立卡为开展精准扶贫奠定了基础。干部驻村帮扶覆盖所有贫困村,同时以减贫成效为导向的财政资金分配、贫困县政绩考核机制基本建立。精确识别是精准扶贫的重要前提,扶贫工作要到村到户,首先要了解哪一村贫,哪一户穷,摸清底数、建档立卡。

精准扶贫,关键在人,贫困群众需要自力更生,各级干部的引导作用也很重要。在一些地方,扶贫工作之所以总是“涛声依旧”,与一些干部找不准“穷根”,却热衷于大上项目、大造声势、撒胡椒面的做法很有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说,扶贫方式从“大水漫灌”转向“精确滴灌”,呼唤思想观念、工作方法的变革与创新,呼唤一支沉得下去、真抓实干的扶贫干部队伍。尤其是作为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的基层组织,更要选对人、用对人,让那些懂农村、懂经营、有公心的人才为乡亲们脱贫领路。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招聘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