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白色:扶贫资金只有做到“精准化”才能成为“及时雨”
- 更换背景颜色:
-
-
-
-
-
-
-
河南审计发现,2010年至2014年,中等职业教育“蓝领班”培训贫困学生7.44万人,有近半数属于编造虚假身份和培训信息,套取扶贫资金近亿元。(12月8日 新华网)
日前,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扶贫开发投入力度,要同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要求相匹配。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扶贫要做到“六个精准”,其中之一就是资金使用精准。
根据相关部门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每年用于扶贫资金高达千亿元。这充分证明了党中央要全面解决贫困人口脱贫的决心和信心。离开这些扶贫资金,要实现七千万贫困人口脱贫肯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同时,我们看到,在扶贫资金的使用和管理上也出现了很多“不和谐音符”。比如在资金的使用上,存在着下级等上级批准、上级不了解下级实际情况的现象。上级往往习惯于做出具体的规划,规定专项扶贫资金的使用范围,或者是扶持苗木种植或者是扶持牲畜养殖等,而到了县乡村往往根本不具备发展上述产业的客观条件,导致拨付下来的扶贫资金卡在中间,如何去花反而浪费了更多党员干部的精力和时间。正是因为这样的硬性规划,一些扶贫资金不仅没有达到扶贫目标反而出现了相当数额的浪费。上述问题的存在,确实应该引起各级扶贫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
“十三五”规划中已经明确提出,要在未来五年内实现全国七千万贫困人口的脱贫,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应该说,当前,扶贫攻坚是一场硬仗,如何打赢,扶贫资金恰恰是“及时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要让扶贫资金真正成为“及时雨”,必须做到“精准化”。要彻底改变以往的扶贫资金上级说了算、下级靠规划的局面。要从决策关入手,真正走到贫困户、贫困村、贫困县中,实事求是了解农户的实际情况和当地的自然条件,倾听民意,因地制宜,做出科学的规划。从而让扶贫资金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千亿元扶贫资金不是某些贪官的“唐僧肉”,要充分发挥出党规党纪监督管理的作用,重管理、严监督,对于扶贫资金的使用不留“空隙”,不给那些“蛀虫”以可乘之机。当前,扶贫攻坚战已经拉开序幕,未来还有很多困难需要克服,我们相信,只要将扶贫资金做到“精准化”就会让其成为“及时雨”,为扶贫攻坚战的胜利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