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举措改善教育资源配置不均现状 力促社会公平
- 更换背景颜色:
-
-
-
-
-
-
-
11月27日至28日在京召开的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提出,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国家教育经费要继续向贫困地区倾斜、向基础教育倾斜、向职业教育倾斜,帮助贫困地区改善办学条件。(人民网 12月3日)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是目前我国教育领域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这种不均主要体现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校际之间以及不同社会群体之间。正是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衡造成了贫困地区的莘莘学子们输在了教育的起跑线上,它直接摧毁了贫困地区学子们的上升渠道。求学条件和求学成本过高,贫困家庭难以承受,或对通过教育摆脱贫困缺乏预期,很容易使贫困家庭放弃教育之路,并陷入“低人力资本投资—低就业—低收入—低人力资本投资”的贫困恶性循环,让改变“绝不让贫困代代相传”的目标变得更难。教育的高投入以及如今的就业现状也让一些贫困地区的学子们望而却步,“读书无用论”观点在一些地方有所蔓延,让他们认为读书无用,不如早辍学踏入社会。
随着发达地区孩子受教育程度持续提升,贫困家庭子女与其差距更无形中被拉大,要改变这种现状,只有不断加强向农村基础教育倾斜资源的力度,让贫困家庭子女与城市子女享受同样的教育资源,才会有更多勤奋、努力、能创造社会价值的贫困家庭子女接收高等教育。同时,为避免新的不公平,高校招收贫困地区农村生源时,有必要严格源头把控,确保生源为那些事农村户口、家在农村并多年在一学校就读的学生等,防止部分投机分子借“自主招生”“专项计划”等改变学生户口性质,获得不正当利益,造成新的不公。各级学校还要多渠道筹集奖、助学金,与社会力量一道为贫困农村学生开辟“绿色通道”,避免出现农村贫困学生考得上、读不起的现象。在多措施增加贫困家庭子女升入高校机会的同时,有必要建立长效机制为这些贫困学子保驾护航,不能让这些贫困学子在毕业后又回到贫困地区,比如建立“能力本位”的就业评价机制,尽量排除家庭背景在就业中的影响,以就业机会均等、公平激发农村贫困学生读大学的愿望,使他们看到“知识改变命运”的希望,从而奋发读书,不仅点燃全家的希望,也会带动乡邻更多的学子。也就是说要继续开拓“入口”扩大针对农村学生的专项招生,还要考虑如何创作更多的就业机会,增加贫困地区大学生毕业的“出口”。这就要求地方政府和高校主动作为,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在公共服务和科研岗位上吸纳更多的农村贫困大学生就业,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一个社会的活力在于流动而不是凝滞,公平的教育机会是防止社会阶层固化、维护社会稳定的主要手段。各级政府、社会各界还要在贫困地区的教育问题上狠下功夫,艰难求索,寻求公平、合理的教育制度,提高贫困地区教育水平,确保农村贫困学子学有所教,让一个人再贫穷也有机会成为社会精英。
作者:柳絮
邮编:622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