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什么样的“第一书记”
- 更换背景颜色:
-
-
-
-
-
-
-
新华社电向贫困村委派“第一书记”是扶贫攻坚的重要工作方式,而“第一书记”能力如何,直接关系着扶贫攻坚的大局。四川省达州市强化了贫困村“第一书记”的选派管理,26日宣布召回、调整履职不力“第一书记”241名,并增派18名县处级以上干部到一线督战。此举在当地反响强烈。
“第一书记”上级党组组派到贫困村委员挂职的书记人员,在中国全面决战攻坚扶贫的关键时期,“第一书记”们刚好肩负着历史重担,是时代的需要,是历史的需要,更是群众的需要,实现共产党对群众庄严承诺的重担,就落在了每个“第一书记”肩上。所以对“第一书记”人选的要求就必须严格:一是要政治素质高;二是要工作能力强;三是要有吃苦和甘于默默奉献精神。
“第一书记”的人选都是通过组织部严格筛选的,在理论上的素质和能力是很强的,在实践中工作能力怎么样,我们怎么去评判呢?这个问题必须要弄清楚。
“第一书记”是向共产党履职,是向单位交任务,但是他的履职对象是群众,是需要帮扶的特殊群众,因此“第一书记”扶贫力不力,关键还是要看群众满不满意。
一是要当群众需要的“第一书记”。群众最关心的不是国家大政方针,更不是这次攻坚工作安排,而是“第一书记”要来改变什么,群众需要的正是改变出行难、低收入、看病成本高等实际现状。
二是要当群众相信的“第一书记”。帮扶群众的工作,是一门既要与人打交道,又要善驾驭物的事情,思考怎么把好的适合的技术和生产模式带到帮扶群众中去,与群众建立好感情、友谊,让群众相信你、支持你,愿意按照你的思路发展。
三是要当群众喜欢的“第一书记”。在群众面前,空话套话说了不仅是白说,还可能适得其反,必须一步一个脚印,向群众学习,向群众请教,善于利用和改变优劣,不断发展地方经济,改善群众生活质量,做一个群众喜欢的“第一书记”。
笔者相信,只要每一个“第一书记”充分把理论学习的知识,善于在群众生产生活中运用,做一个群众需要、相信、喜欢的“第一书记”,就能够圆满完成国家交办地扶贫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