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雅姣:用“精准”啃下扶贫攻坚硬骨头
- 更换背景颜色:
-
-
-
-
-
-
-
11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会议指出,扶贫开发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增进人民福祉,事关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事关国家长治久安。政治局会议的战略部署,将促使全国上下努力拔“贫根”、开富源,让神州每一个角落的乡亲们都共享人生出彩之机会,让所有人的幸福都深深镌刻在民族复兴的里程碑上。(11月25日新华网)
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新年首个调研地点选择了云南,总书记强调坚决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5个月后,总书记来到与云南毗邻的贵州省,强调要科学谋划好“十三五”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确保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并提出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精准扶贫” 成为各界热议的关键词。
要转变观念,促进扶贫内容精准化。过去扶贫较多地停留在传统的捐资助学、送医送药、义务咨询上,服务内容随意,主题单一,缺乏针对性、连续性和连贯性。因此,在精准扶贫工作中,要切实转变观念,对扶贫内容进行精准规划,对帮扶对象进行调研摸排,充分考虑帮扶措施的实效性和长远性,切实找准贫困群体的发展短板,精准发力。重点解决好困难群众的造血功能,找准发展门路,采用公司+农户的发展思路,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要精诚合作,促进扶贫手段集聚化。在过去的扶贫工作中,各单位各部门大多是“单打独斗”,缺乏合力,因此扶贫成效不明显,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应转型走向合作,突破资源分散的弊端,整合力量、集聚资源,拓展精准扶贫的广度和深度,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各单位各部门应动员各自的力量在人才、资金、信息、技术、建立电商平台等方面提供支持,形成扶贫合力,让有限的资源发挥出最大作用。
要注重扶志,促进扶贫成效最大化。过去扶贫工作做的更多的是“输血”,也就是下拨扶贫款、送钱送物等,但这些还是不能根本解决全面脱贫和部分返贫的问题。“输血”式扶贫不能解决长远问题,更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对于那些胸无斗志甚至懒散成习的贫困户,单纯地给钱给物自然不可行,单方地灌输技术也不可行。随着各项精准扶贫政策措施的落实,各单位各部门要牢固树立“扶贫先扶志、致富需治心”的扶贫观,扶起贫困人口自主脱贫的“志气”,树立共同致富的“信心”。要切实摸清扶贫对象的真实情况,对困难群众进行细致地分类,对有劳动能力的扶贫对象进行扶贫小额信贷等市场化方式支持,对缺乏劳动力的扶贫对象要通过低保、救助等方式帮助其解决基本生活、看病就医等问题,切实实现精准帮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