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我不是局长”中看到了什么

中国法制网   2015-11-24 16:08:25
更换背景颜色:
 
 
 
 
 
 
 
更改文字大小:

从“我不是局长”中看到了什么

11月24日,中国青年报一篇名为《“我不是局长”背后是亟待提升的为官素养》报道了贵阳市住建局局长刘朱被免职。此前,媒体曝光了贵阳市保障房因配套设施滞后导致不能如期竣工投用的问题。报道视频中,记者到贵阳市住建局采访保障房投入使用情况,在局长办公室见到一个身穿白衫黑裤子的中年男子,便询问他是不是局长,中年男子立即回答,“你们搞错了,我不是局长,我就是过来看工作图的”。随后,记者查阅官方网站发现,这个中年男子正是贵阳市住建局局长刘朱。(11月24日中国青年报

笔者看了报道后,一直在思考为什么明明是局长却不敢承认,这背后隐藏着什么问题。笔者认为这位局长内心存在着“三个害怕”。一是害怕媒体。这种干部躲镜头的现象也不止出现这一次,有很多领导干部总是躲避采访、逃避记者,把媒体看作对立面,无法平和地坐下来面对面说话,笔者认为这是一种不良心理在作祟,有些领导干部片面地认为记者只会报道一些做得不好的工作,笔者认为这是一种缺乏应对舆论媒体综合能力的表现。二是害怕担责。面对一些突发事件,有些领导干部对一些事情的情况心知肚明,总怕祸从口出,认为有些事情不说就不会被发现,不被发现就会担责,存在逃避责任的侥幸心理;再就是有些领导干部对情况不了解,但是又无法给媒体一个合理的交代,只是用“不清楚”、“不知道”等简单回答来敷衍,也很容易引起媒体的疑问和猜测,这是领导干部缺乏应对突发事件处理能力的表现。三是害怕关注。通过我国最近几年发生突发事件后,政府部门发言人的应对情况,让我们不禁想起一些耳熟能详的网络流行语,而这些雷语均出现我们的领导干部发言人口中,比如“至于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大学生也会写错字,我们怎么就不能出点错呢?”,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有些领导干部面对媒体言行不得当,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给领导干部带来了一些不必要的困扰和麻烦,所以有些领导干部从这些典型事件中吸引的教训就是不说不错、少说少错,只要不被关注就万事大吉,没有认识到是自己能力不足的根本原因。笔者希望领导干部应该加强学习和培训,全面提升应对新形势下舆情的能力,能够坦然地面对媒体的采访、勇敢地承认工作过错、积极地解决群众关注的问题,才能称得上是合格的领导干部。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招聘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