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梦冉:精准扶贫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 更换背景颜色:
-
-
-
-
-
-
-
与过去相比,我国贫困面大幅缩小了,但仍然有7000多万人没有脱贫。现在面对的,是那些底子最薄、条件最差、难度最大的“硬骨头”。随着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节点不断迫近,扶贫工作进入了攻坚拔寨的冲刺期,确保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可谓形势逼人,形势不等人。越是艰巨的任务,越要讲究科学施策、有效应对。精准扶贫,正是扶贫工作科学性的体现,习总书记“六个精准”道出了精准扶贫的丰富内涵,很有现实针对性。根据扶贫现状,我认为目前精准扶贫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扶贫制度。现行的扶贫制度设计存在缺陷,不少扶贫项目粗放“漫灌”,针对性不强,更多的是在“扶农”而不是“扶贫”。长期来贫困居民底数不清、情况不明、针对性不强、扶贫资金和项目指向不准的问题较为突出。原有的扶贫体制机制必须修补和完善。也就是说要解决钱和政策用在谁身上、怎么用、用得怎么样等问题。扶贫必须要有“精准度”,专项扶贫更要瞄准贫困居民,特别是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务必重点用在贫困居民身上,用在正确的方向上。扶贫要做雪中送炭的事,千万不能拿扶贫的钱去搞高标准的新农村建设,做形象工程不能实现扶真贫。贫困区域的发展,主要应使用财政综合扶贫资金和其他资金。
二是扶贫方式。现在大多数地区的扶贫之策采取的是“部门包村”的办法,如果仅仅简单地“一对一”包抓容易犯“一刀切”的错误。因为不同单位职能大小不同,掌握的资源也不同,包抓的力量自然也不相同。建议对扶贫工作进行再进一步的精细化。通过前期摸底,按照村子的贫困程度和扶贫难度进行排序,将包抓单位也按照职能、资源掌握大小进行排序,然后再进行配对进行帮扶。能力强、资源广、人员多的单位就包贫困程度较深、贫困人口较多的村,反之就包贫困程度较轻的村。而当扶贫进行到纵深后,甚至针对某一户的情况制定一个单独的扶贫方案都不为过。“撒胡椒面”式的扶贫难有持久的好效果,而精细扶贫强调更多的是“细节”和“一对一”帮扶,这就要求干部真正扑下身子,真心诚意地和群众一起挖穷根,奔小康。
三是扶贫人员。帮扶工作要取得实效,避免流于形式,走过场,就要明确帮扶责任主体,落实干部帮扶责任。按照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关于做好选派机关优秀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工作的通知》要求,要以求真务实的作风做好选派工作,力戒形式主义。要选派机关优秀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何为优秀?通知上面说的很清楚,就是政治素质好,坚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热爱农村工作;有较强工作能力,敢于担当,善于做群众工作,开拓创新意识强;有两年以上工作经历,事业心和责任感强,作风扎实,不怕吃苦,甘于奉献。
在扶贫过程中,只要脚踏实地,真抓实干,不摆花架子,不搞形象工程,全国人民一定会共同奔向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