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铁既会吆喝更要懂得“经营”
- 更换背景颜色:
-
-
-
-
-
-
-
近年来,中国高铁众所瞩目,在国家领导人每一次重要出访中,它几乎都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尤其是,高铁走出去的过程充满艰难,不但经历了像墨西哥高铁这种先中标又被取消中标结果的黑天鹅事件,而且伴随着巨大的争议,许多国人认为中国高铁走出去是赔本赚吆喝。但事实并非如此,中国高铁走出去不但能赚吆喝,而且还能赚取丰厚的利润。(10月25日中国青年报)
“赔本赚吆喝”的经营方式被不少国人所诟病,此等操作模式被认为是华而不实并且炒作大过内涵的表演。不过把“为面子、亏里子”的做法和推销高铁联系起来,实在是有些冤枉和误解了,毕竟作为系统性工程类别的高铁的销售,与衣帽鞋袜等物品输出到海外相比,存在技术标准、产权专列和融资经营等方面需要沟通协调。因此,每一单海外高铁订单背后,不但有长期吆喝的宣传效果,还有自身的硬实力能够获得投资方的青睐,才能促成合作共建双赢的发展未来。
既然高铁进军海外市场又赚吆喝又获利,那么为什么始终都有一些持相反意见的声音呢?笔者认为,造成如此误区的想法源于习惯性地误读,一方面是因为部分民众对于高铁的特性和运营所知甚少,另一方面是对于高铁走出国门后所创造出的国际影响力了解有限,惯性的认为高铁价值仅仅体现在交通运输之上。其实,买卖高铁不是“一手交钱,一手给货”那么简单,更不是“一锤子买卖”那么容易。整体规模的造价需要评估,而较为巨大的成本预算也需要审核,套用西方谚语:“罗马不是一天建成”,所以单纯的将高铁建设和金钱划等号,相当于省略了运营管理和系统安全。
尽管对于相同的事物,各人有各自的理解和看法,但是部分人士或多或少都存在“高铁海外投资等于赔本”的误解。2011年,中铁建承揽沙特高铁项目出现亏损状况。由于较早在海外之路上“摔跟斗”,难免在某些国人心中产生负面影响,然而经历挫折之后,中资企业清醒的认识到自身对于风险意识上的缺陷和不足,懂得完善和改进才会走向宽广开阔。
此后,中国高铁在交通装备输出上尝到甜头,从曾经的南车、北车到如今的中国中车,其收获的交通轨道车订单接踵而来,未来的巴西奥运会和俄罗斯世界杯等国际赛事,各地体育迷都会乘搭中国制造的列车。随着中国高铁自主创的能力增强,中泰高铁、印尼高铁和俄罗斯高铁建设均由中企主导参与,足以证明中国高铁值得用大额订单来“持有”,改变本国发展之路,从升级交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