曝光违规“点名道姓”彰显中央反腐决心
- 更换背景颜色:
-
-
-
-
-
-
-
曝光违规“点名道姓”彰显中央反腐决心
近日,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中秋国庆节点的“每周通报”结束。(10月20日 澎湃新闻网)
点名道姓通报,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届中央纪委推出的反腐新举。自实施此项通报方式以来,既引起公众的高度关注,引爆舆论场,更向社会充分传递刹风肃纪正能量,切实发挥了警示震慑作用。自然重庆大学生村官李强所讲,“对典型问题进行曝光,让我们知道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干部错在哪儿,可以经常‘照镜子’,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一些境内外媒体也评价点名道姓式的反腐令贪官胆寒。的确,点名道姓的通报看似一种方式的简单改变,但更彰显出中央反腐决心。
一直以来,纪检监察机关在对外通报违规违纪案例时一般只会用“某某”代替涉案当事人,给涉案者留够了“面子”,但殊不知这样的通报反而收效甚微,毕竟在那些已经违纪违法者或正准备犯错的人心中,不点名的通报显然少了威慑力,成了隔靴搔痒。如果每次通报都是以“某某”代替,这会给涉案者遐想,认为通报了就通报了,反正只有自己知道,心中毫无羞愧感,更没有改正错误的决心。对典型案例点名道姓进行曝光绝对是深入推进反腐工作的一项好举措。点名道姓也就预示着会毫不留情面的指出存在的问题,正如一些受了处分的干部所讲:“只要不点名道姓地进行通报,给个什么处分都行,咱丢不起这个人。”可以看出,点名道姓通报“杀伤力”有多强,而要遏制住“四风”问题再复发,点名道姓通报未尝不是一种好方法。
大家都知道,点名道姓通报典型案例一方面可以让围观者感受到纪检监察机关惩处违纪违法者的决心,形成强大的威慑力。另一方面还可以使被点名者知道错在哪里,真心改正错误,是一种鞭策和警示。另外,更能把反面典型的教育意义发挥到极致。被通报的案例肯定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遮遮掩掩、含糊不清的通报,怎么能让其他人总结经验,防范再犯呢?只有毫不留情的将违纪违法行为事实清晰的公之于众,才能达到通报的目的,才能起到借鉴和警示的作用。
当然,任何一项工作,都有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点名道姓曝光典型案例亦不例外。这就需要一边通报一边总结,诸如一方面是不是中纪委可以对各地典型案件的通报形式和内容整合统一,并形成相应的制度规范,让公众对通报案件违规缘由一目了然。另一方面是不是应加强曝光力度,日常通报与节日通报要相辅相成,形成一种通报不分时节的氛围,彻底打消试图违规违纪干部侥幸心理。另外还要注重相关制度建设和监督机制创新。这就要集思广益,借助网络等媒介,把好的方法征集起来,最终助推反腐倡廉工作走向深水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