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木:公益基金要透明,不能让人寒了心

中国法制网   2015-10-28 15:56:28
更换背景颜色:
 
 
 
 
 
 
 
更改文字大小:

如何建立一个与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相匹配的公益慈善体系,让公益慈善事业规范化、可持续发展?这一问题不只关系到正能量的传递,还关系到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基金会行业的透明度水平自2013年起出现了连续3年的提升,但一些基金会在信息公开方面仍然比较欠缺,缺乏与公众主动的互动沟通。提升基金会透明度,需要加强行业自律,也要让基金会的信息披露有法可依。(法制日报 10月27日) 

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慈善公益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但时而曝出的公益丑闻又每每让爱心人士失望,令公众疑惑。轰动一时的“郭美美事件”、“儿慈会账本疑云”、“星光专项基金”夭亡······公益机构在透明披露栽的跟头不胜其数,据民政部调查,近90%公众对慈善信息公开不满意。现实表明,公益基金“闭门操作”是要不得的,不透明的公益基金只会让人寒了心。

“不透明”是“伪慈善”的帮凶,荡涤殆尽爱心人士的积极性。根据由基金会中心网和中央民族大学基金会研究中心联合发布的2015年度《中国基金会发展独立研究报告》显示,受“郭美美”和“卢美美”等热点事件的影响,我国社会慈善捐赠总额由2010年的1032亿元下降到2014年的989亿元,基金会资金来源受限,部分基金会全年无任何捐赠收入。透明慈善不只是行业自律,更是行业自救。

我国基金会信息公开欠缺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官方渠道欠缺。我国的基金会数量以平均每年15%以上的速度增长, 据基金会中心网统计,截至2014年12月31日,中国基金会数量已超过4200家,然而其中只有1637家基金会拥有官方网站,更多的基金会不具备自己的官方网站、微博或微信这些可以与公众交流的渠道,二是信息实时更新欠缺。许多基金会的官网、微薄、微信平台更新滞后,或只是有限范围地公开,普通公众根本无从知晓。三是信息公开只“晒账本”。有的基金会只简单列出收支,对善款的具体流向、使用情况、评估效果、后续反馈并不公开;也有基金会只公布大数额的善款去向,而大多数小额捐赠者无法知道自己捐款的去向。

提升基金会的透明度和公信力需要多方努力。一是基金会本身要加强行业自律,要有信息披露的意识和自觉。二是政府要从慈善立法上进行规范和监管,使公益慈善组织的信息披露有法可依,目前关于慈善的法律法规还比较笼统,导致权责不明、管理混乱。三是完善第三方监督, 基金会中心网作为基金会行业信息披露平台需要推出更切合实际的中基透明指数FTI,建立起包括独立第三方评估机构、行业自律组织、媒体监督、捐赠人和公众监督在内的社会监督体系和项目评估机制。

慈善的纯洁性应该与基金会的透明性结合,这需要慈善从业者、社会管理者、媒体,以及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彰透明以除沉疴,让中国慈善走的更远。(榆木)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招聘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