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羽川:招才育才强基三步走 破解基层人才少困局

评论   2015-10-20 09:36:54
更换背景颜色:
 
 
 
 
 
 
 
更改文字大小:

近年来,四川省委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人才新政。这些人才“红利”犹如源头活水,浇灌着人才之花,开始在四川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结出硕果。(人民日报2015年10月13日)

相比发达城市,在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的工作环境艰苦、回报低微、社会保障条件差,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年轻人大量涌入城市,加上“老龄化”步伐的迈进,艰苦边远普遍存在基层一线人员结构年龄老化,人才流失严重,人员队伍整体素质不高,专业技术人才偏少的状况,“人才引进难”更让这一情况雪上加霜。

作为西部人口大省,四川省境内山区面积大,此类问题更加突出。四川省委省政府通过出台一系列政策,让这一情况明显好转,不少地方更是经济飞速发展。那么其他地区能否学习这种先进经验,又是何种政策让这些边远地区依然人才济济?笔者认为,增加基层投入、基层人才培养、科学技术送基层是四川省基层人才队伍建设成功的关键。

增大基层投入,是最直接的经济引导方式。基层投入的提高,不仅表现在基层工作人员工资状况的改善,还表现在基层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道路和信息渠道的通畅解决人才交流困难的问题,给基层工作者提供高回报和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解决人才的生存问题,让外面的人才“走进来”,切实解决“人才少”的问题;。

基层人才培养,能给基层人才提供一个更好的能力发展空间。当今社会科学技术处于飞速发展的状态,对于当前的“人才”,如果不加强学习,一段时期后也必将落伍。良好的学习条件就是给真正的人才提供一个永不落伍的学习环境,让“人才”可以有不断提升自我的机会,结合基层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让“人才”有用武之地,既实现了从总体上提升基层人才队伍素质的目标,也让基层的人才“不愿走”。

科学技术送基层,是全面改善基层工作环境的根本方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地区经济差距的逐步拉开,缘于科学技术掌握量的差异,边远基层地区之所以条件艰苦,虽然有自然环境恶劣的原因,但更多的是由于科学技术的落后。边远地区特别是山区,自然资源丰富,委派专家走基层“授人以渔”,可以让当地民众掌握先进技术,有效开发当地资源。“农家乐”、山珍特产的规模化、产业化和预包装的出现,就是科学技术进基层的直观效果。地方经济变好了,基层民众富裕了,基层工作环境自然也就得到了改善。

四川省从实际出发,分“经济引才、深造育才、科技强基”三步走,切实改善基层人才队伍的经济条件、发展条件和生活环境,让人才愿意来基层、基层人才不愿走、在职人才舒心工作,真正解决了基层人才队伍的建设问题。相信其他类似地区如果借鉴此成功经验,结合本地实际,以“为人才考虑”为出发点开展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定能改善基层环境,壮大基层队伍。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招聘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