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户”的帽子怎么成了人人爱抢的“绣球”?

中国法制网   2015-10-14 14:18:57
更换背景颜色:
 
 
 
 
 
 
 
更改文字大小:

审计署近日发布公告称,广西马山县违规认定了3119名扶贫对象。其中,343名财政供养人员,2454人购买了2645辆汽车,43人在县城购买商品房或自建住房,439人为个体工商户或经营公司……(10月14日 京华时报)

为了确保贫困老百姓顺利脱贫,国家提出了“精准扶贫”概念,也将这项政策摆到重要高度,于是上行下效,地方政府尤其是基层政府如火如荼地忙于“识贫、扶贫、脱贫”工作。从去年开始,基层针对辖区内成千上万的贫困户制卡建档,再来切脉号诊,开出药方。不过工作量大了,难免出现“疏漏”,这不,媒体爆出一条哗然的消息:广西省马山县违规认定3119名扶贫对象,2454人购买了2645辆汽车。

根据国家规定,贫困户识别标准是年人均纯收入低于2736元。以如此之低的标准线,购置汽车的确是难以想象,显而易见,马山县的这份扶贫对象清单的“水货”横行,让人不禁怀疑,这到底是扶贫,还是劫贫济富?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首要在于当地政府工作态度敷衍、把关不严。根据报道,三千多名的扶贫对象中超过十分之一为财政供养人员,内部人员内部消化,这是谁审核的呢?贫困申请表上人均年收入的数据,又有人核实吗?另一方面,如此大规模的贫困人口数据作假,也显示了当地政绩观的偏差,先定下一大批贫困人口,等到上面要统计脱贫人口时,又轻松的剔除本不应在这子集的人,最后一算,“经过我们的不懈努力”,脱贫人口多少多少,脱贫率达多少多少,数字上多好看,背景音效都是烟花绽放的庆贺。

人人都爱当贫困户,地方把关不严是“标”,而“本”是扶贫措施不到位。一些地方的扶贫措施简单粗暴,就是把扶贫资金发放给贫困户,拿到资金补助的老百姓倒是高兴,可是结果呢?解了一时的困,解不了一世的穷。“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没有具体到位的扶贫措施,没有产业的带动,脱贫只能是蜷缩在孤岛望陆地,一望无际全是海水看不到岸。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招聘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