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白色:扶贫需要实至名归
- 更换背景颜色:
-
-
-
-
-
-
-
根据当地电视台报道,马山县共有39个村被列入十二五期间整村推进的贫困县,截至节目播出当时,其中已有14个贫困村,2万多人实现了脱贫。然而,审计署的公告却显示,当地脱贫任务完成情况也存在造假。2014年,马山县将人均纯收入还达不到国家脱贫标准的608户、2272人认定为脱贫,虚报的这一部分占到脱贫任务的9%。(10月13日 央视)
扶贫攻坚,是党的方针政策,是亿万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救济渠道”。然而,广西这个县,却如此造假,无疑是在喝穷人的血。据悉,在该县认定的扶贫对象中,有高达3119人不符合扶贫建档立卡标准,其中有343人属于财政供养人员,有2454人购买了2645辆汽车,43人在县城购买商品房或自建住房,439人为个体工商户或经营公司。
反观那些真正的穷人,这区区扶贫款可是孩子上学的钱、老人治病的钱,甚至是残疾人活命的钱。不该拿扶贫款的人拿到了其不该受之财,等着救命钱的人却眼巴巴地望着本应属于自己的东西进了别人的口袋,这是一种什么感觉?救命钱被富人“横刀夺爱”,会让穷人心酸,会让党的扶贫政策蒙羞。而对于那些一手把着方向盘,一手拿着扶贫款的人,他们心里是怎么想的呢?原本收入已足够满足生活,甚至过得滋润,为何还要跟穷人争夺贫困户名额?无非是那点私欲得不到满足。
追名逐利的心理每个人都有,但对于名利的过分追求却有百害而无一利。纵观此次“假扶贫”事件,我们不禁要问,是谁给了这3000多人可乘之机,享受了本不属于他们的利益?显然,这与一些地方扶贫机制、的扶贫政策、扶贫手段脱不了干系。举例来说,在这些所谓的贫困户中,有一部分人与党政官员有着或多或少的关系。近到亲朋好友,远到托关系者,只要自己能从中获利,一些人员就不惜以身犯险,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为他们套上扶贫对象的“外衣”,而这一系列“交易”,往往不动声色地逃过了监管部门和人民群众的眼睛。此外,贫困户的产生往往要经过基层组织的评选,而与当地村民、村干部甚至乡镇干部的关系如何,决定了你是否能够享受补助,以及后续的一系列政策支持,这就可能导致评选过程中人的主观性过分干预,影响公平公正。还有,一些人擅于各种装穷,不惜利用欺骗手段瞒天过海以博取同情,而资格审核人员往往辨别力有限,也导致了扶贫名不副实。
根除扶贫数据注水,要严于监督。对于“装穷”、“骗扶”事件,相关部门要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绝不手软。查案不仅要查骗人者,还要查相关工作人员,看其是否存在违规操作、权钱交易等行为。只有规矩立起来了,才能有效震慑违规者,才能彻底整顿扶贫工作中的违规行为,才能真正让百姓受惠。另外,导致违规行为的另一重要原因是信息的不透明,扶贫工作得不到有效监督,这就要求建立全过程的信息公开机制,将扶贫资金信息公开作为政务公开的重点内容,对专项资金的规模、扶持范围、扶持条件、分配依据等信息都予以公开,通过社会监督使资金使用更为公平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