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责让无为者“无位”

中国法制网   2015-09-25 10:29:07
更换背景颜色:
 
 
 
 
 
 
 
更改文字大小:

 

“不作为的干部,该问责的要问责,该‘挪位子’的要‘挪位子’。”李克强总理在9月23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说。(2015年9月24日 凤凰资讯)

一些干部信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 不想干事、不能干事、不会干事、干不成事,做“太平官”,明哲保身,遇问题能躲就躲,即便做事,也是敷衍了事,做表面功夫,口号喊的震天响,胸脯拍拍,一走了事,安排部署头头是道,但过后不管不问,看起来是做了事,其实百无一成。还有就是政出多门,彼此就互相推诿扯皮,遇事提足球,没有上级催办就置之不理,能拖就拖、能躲就躲。对这些不良现象,要一治到底,这次李总理提出让“不作为”的干部“挪位子”,这就是对“不作为”干部的一种最严厉的惩罚,让“不作为”的干部不能懈怠、不敢懈怠。

行政不作为的特性很容易滋长形式主义和“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官僚主义,甚至会成为滋生腐败的温床,给别有用心的人提供便利,助长行业不正之风,腐蚀国家公务员队伍的组织和思想。容易形成灯下黑,有些人明知道存在腐败现象,存在“猫腻”,但因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理作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以不得罪人为宗旨,形成“铁板一块”,甚至塌方式腐败。也会形成好官的逆淘汰,让真正想干事的人寸步难行。人们经常会以“门好进、脸好看、就是事不办” “平平安安占位子,忙忙碌碌装样子,疲疲塌塌混日子,吃了喝了捞票子”。来形容现在的为官不为。但危害更大的则是事关一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为官不为。百姓反对胡作非为的官员,也不满碌碌无为的官员。在中央加大反腐倡廉力度、动真碰硬反“四风”的大背景下,胡作非为的官员明显少了,但碌碌无为的官员却依然存在,甚至还为数不少。庸者无为,却堂而皇之占着位置,可终身平安无事。有些领导把持一个单位多年,人们眼睁睁地看着他把这个单位搞垮,直到退休才终于下台。这种现象,并非个例。要杜绝这种“为官不为”,要在问责机制上下功夫,让那些敢于担当、真抓实干、善做善成的干部有舞台、有地位、有奔头,让那些敷衍塞责、得过且过、庸庸碌碌的干部受到警示、得到惩戒、遭到淘汰。我们当理直气壮地确立“无功即有过”的思想认识,当继续“以发展论英雄”。当然,这种发展不是简单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而是包括民生改善、社会进步、生态效益等综合指标和实绩,需要百姓用“获得感”多寡来客观评判。

   长期以来,一些地方干部管理工作形成了这样一个“潜规则”:无过错即不会丢官。“一纸任命书,五年太平官”。一个人一旦当了官,即使长期碌碌无为,但只要不犯大错、不因违纪违法受到追究,就可以官照做、“俸禄”照领。使这些“太平官”不但没有“回家”,而且还“稳坐钓鱼台”,舒舒服服做官当老爷,甚至不断升迁。当前我国已进入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作为一名党的干部必须以强烈的事业心和忘我的敬业精神,尽职尽责,为人民办实事、解难事。 大胆创新,真抓实干,做到干一地、兴一地,干一行、兴一行。再也不能容许那些胸无大志,自私自利,不思进取,滥竽充数,对人民群众的疾苦不问不闻,庸庸禄禄,浑浑噩噩的“太平官”混下去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招聘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