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舟:走基层,听民声,要不放过任何死角
- 更换背景颜色:
-
-
-
-
-
-
-
中秋前夕,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扶贫办副主任徐颖来到高台镇,与镇政法委书记祝桂深一起,沿弯曲的山路登上高高的山梁,到窑上村大山村民组重访贫困户喻大兵。他们此行的目的,是帮助喻大兵一家制定脱贫计划。(新华网 9月23日)
据了解,遵义市正在紧张进行的遍访贫困村贫困户行动,是按照贵州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开展的。遍访要实现全覆盖,不漏一村一户,对贫困情况摸清底数,梳理汇总,剖析致贫原因,找准问题根源,研究提出对策建议和帮扶措施。截至目前,遵义市各级干部已遍访贫困村570多个,贫困户46320户,为精准扶贫和全面小康打下了更坚实的基础。
党员干部开展工作,怎样才能取得实效?那就是多多听听群众的声音。群众的声音,就是大实话,上级政策好不好,落实得怎么样,在这里可以得到最真实的反映。只有上下及时交流,真实表达,才能形成良性互动,调整失误,确保政府工作的方向与群众要求、群众利益协调一致。党员干部们要了解群众的真实想法和基层的真实情况,光在办公室看文件、听回报是远远不够的,而是要经常深入基层,与基层群众“零距离接触”,面对面地交流。只有这样,才能尽可能避免群众的声音在传递过程中变形走样。
广大群众心里最想什么,这就是我们党执政决策的风向标。许多党和国家领导人为我们树立了听群众呼声的榜样。温家宝总理下基层调查研究“不打招呼,不做约定,突然停车”,经常改变地方安排的路线,直接进村入户了解情况,反复要求“我想直接听听大家的心里话”,“你们要给我说实话!”吴仪副总理在湖南考察血吸虫病防治情况时,将前呼后拥的地方官员“赶”到屋外,并把村卫生室的医生请到中南海,当面听最基层的声音,看看农村合作医疗还有什么问题。
值得警惕的是,目前,我们一些领导干部听不到群众的声音。有的满足于使用第二手材料;有的习惯于坐在办公室里想问题、作决策,情况不明,民意不清;有的下基层调研流于形式,听到的大多是经“人工处理”的声音,里面带有水分。而领导干部听不到群众的声音,工作指导就可能陷入盲目,工作作风就越容易漂浮。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群众的声音就是我们的源头活水,就是我们的思想库、智囊团。党员干部就是要从群众的意见和声音中听出责任和义务、听出鞭策和警戒、听出差距和努力方向。党员干部只有倾听群众声音,才能有效地把民声民意当作改进工作、转变作风的依据,不断为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