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军:别让见义勇为者“左右为难”
- 更换背景颜色:
-
-
-
-
-
-
-
今年9月8日安徽淮南师范学院女大学生称扶老太“被讹事件”,当事人双方各执一词,警方已介入整个事件的调查之中,目前,整个事件还在持续发酵,扶人者征集目击者以证清白的消息,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
无独有偶,不久前,开封暴雨,路面积水成河。一位60岁老人骑电动车涉水时突然倒地,在水中不停挣扎。其间多名路人上前围观后又退回,有一女子劝人帮忙未果后也离开。三分钟后,老人虽被另外一群路人救起,却已身亡。
“扶还是不扶?”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一个有关公众道德的选择题,从近期发生的两件事看,前者女大学生因扶老“被讹”,翘首等待目击者或知情者证明自己的清白,后者溺亡老人因没有得到及时“救助”而失去宝贵的生命。“扶还是不扶?”为什么屡屡成为社会的痛点?别让见义勇为者“左右为难”。
其实“扶与不扶”成为新闻舆论“焦点”的事件,应该从2006年11月20日的南京“彭宇案”谈起,当时的主审法官王浩的荒唐判决让整个社会心怀善念的人们人人自危,并导致后续不断出现的类似老头老太“碰瓷讹人”事件的发生。面对恶意讹人,主审法官不仅没有主持公道伸张正义,反倒从中和稀泥捣浆糊,致使讹人徐老太一家愈发嚣张,甚至组成团伙上门敲诈,助纣为虐,主审法官没有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让“扶与不扶”越描越黑。
学习雷锋、助人为乐是无上光荣的好事,见义勇为、扶危济困的英雄善举曾经让许多人感动并立为榜样,当下有些人行善举却招致“被讹”,很容易在社会上造成做好事反而“引火烧身”的错觉。
见义不为,见义勇为,见义智为,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社会问题,就现实情况看,笔者认为见义智为是最佳的选择,既救助别人,又做了好事,最大限度地保护了自己。政府也应当从医疗制度上进行改革,保障见义勇为者的权益。如此,“扶与不扶”难道还会成为困扰人们见义勇为心头的“绊脚石”吗?帮助他人,该出手时就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