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云骞:“百强县”之公信力

原创   2015-09-14 20:31:16
更换背景颜色:
 
 
 
 
 
 
 
更改文字大小:

从2015年9月5日开始,“中郡所·中国县域经济网”的网站就打不开了,显示域名有误或网页不存在。这个消失了的网站,在十天前还曾引发新闻热点。它推出的《第十五届全国县域经济与县域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即“百强县”榜单,被多地媒体宣传、转发。自从2007年国家统计局终止了其多年的百强县评比后,中郡所的榜单就赢得广泛关注,热闹依然持续了七八年。许多人并不清楚的是,这份榜单的推出者,是一家名为北京中郡经济发展研究所(下称中郡所)的民办非企业单位。在2011年,因将22个国家级贫困县列入百强县名单,它的公信力与资质曾受到大批媒体质疑。但直到现在,它仍然在做相同的事……(南方周末记者 张玥,原标题“百强县”榜单乱象与土壤”)

笔者查阅资料显示,2007年,国家统计局终止了其多年的百强县评比。此后,中郡所的“黄金时代”来临。那年起,中郡所至少连续五年举办“县域经济发展交流会/研讨会”。举办地区都是榜单上的县市:四川郫县、广东增城、湖南长沙县、辽宁海城、江苏江阴。除了研讨会,中郡所所长刘福刚的“调研”也是马不停蹄。南方周末记者粗略查询,自2004年至2014年之间,刘福刚去过多达23个县(市)。其中20个地区考察,均出现在2007年后。他所到之处,基本上均由当地副书记、副县(市)长级别的领导带头陪同。考察内容也格外庞杂,无所不包。例如2009年在山东博兴调研,他先后去了十家业务各异的公司以及污水处理厂、市民健身广场、实验中学、人民医院、有机蔬菜基地等等。距今较近的一次活动,是2014年7月,他在湖北宜都,由市委书记和教育局长陪同考察了一所小学。如此看重一家民营机构的到访,可以看出地方政府对于百强县评比的重视。之前媒体强调“中郡所”的民办属性,且已列入经营异常名录,无非是暗示“百强县”名单不具权威性。应该说,这种质疑并不是扑风捉影。据“中郡所”工作人员朱先生透露,有不少县市希望提高自己在“百强县”榜单的名次,这就需要合作收费。而且,在2008年至2011年的榜单中,所谓的“百强”名单均被塞进一百二三十个县市。显然,这些都明证“花钱买榜”不是空穴来风,“百强县”名单暗含诸多看不见的猫腻。但即便如此,我们也不能因为这些瑕疵,就此否定“百强县”评比的民办属性。道理很简单,即使是“百强县”榜单是自政府机关的手笔,就不存在猫腻,就能杜绝“花钱买榜”么?显然,“没有买卖就没有杀戮”,只要地方政府的政绩需求还在,“花钱买榜”就不会绝迹。而且,各地对“百强县”榜单的趋之若鹜,也在一定程度上反证了“百强县”榜单的认可度。试想,百强榜毫无公信力,谁会去买榜?由此可见,“民办”并不是百强县评比乱象丛生的原罪。“酒不醉人人自醉”。事实上,“百强县”评选乱象丛生,表面上看问题出在评奖机构身上,而里子却是各地的政绩观“醉了”,把“榜上有名”看得太重。试问,假若各地不是将入选“百强县”作为一项提升政绩的硬指标,而只是把上榜县区当成是学习标杆,当成一次锦上添花。即使评奖机构再贪婪,恐怕各地也不会上钩吧。从这个层面看,根治“百强县”评选乱象,既要整治民办评选的泥沙俱下,更是根治各地的评奖冲动。因此,要根治百强评奖乱,有关部门要标本兼治。所谓治标,就是强化对民办评比的监管。试想,评选机构本身就无资质,评选结果的公信能有多少呢?有关部门只有强化监管,排除不合格的评选机构,剔除不合规的评奖规程和利益纠葛,才能维护民办评选的公信。而治本,就是淡化百强县榜单的意义。人们常说:“考核像一把尺子,度量出工作的优劣,又像一条鞭子,鞭策干部恪尽职守。”试想,主管机关淡化百强县的意义,县区还会如此看重“百强县”的名号么?唯有如此一强一淡,“百强县”才能获得福布斯一样的公信力。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招聘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