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云骞:从审计报告思考中国反腐
原创
2015-09-10 12:12:31
- 更换背景颜色:
-
-
-
-
-
-
-
据京华时报9月10日讯,昨天,审计署发布了2014年度绩效报告,透露当年审计促进财政增收节支、资金拨付到位、挽回(避免)损失等可用货币计量的审计工作成果达3090.17亿元。同年审计还向司法、纪检和有关部门移送重大违法违纪问题和事项423件,涉及责任人员1976人。
报告中特别提到,去年审计署共提交各类审计报告和信息简报1628篇,提出审计建议1473条,推动被审计单位制定整改措施2026项,促进有关部门和单位建立健全制度1865项;协助有关部门查处了一批重特大腐败案件。
笔者需要说明的是,与纪检、监察部门不同,审计部门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的规定,对国家资金的运行情况和使用效果进行审计的,它主要是针对经济活动的审计;审计是有效的,但审计不是万能的,审计可以推动制定整改措施,促进建立健全制度,有效监督干部经济责任。但腐败虽是一种政治现象,但经济因素无疑起着重要作用。它与经济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现代经济学理论是建立在“经济人假定”基础之上的,即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是“经济人”,时刻都在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由于资源的稀缺性和个人实现欲望手段的有限性,产生了腐败的原始动力。腐败的有效治理与市场经济的发展程度和体制建设密切相关,要按照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加大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力度,铲除滋生腐败的土壤和条件。只有彻底解决权力结构中权力过分集中、群众民主参与权利受制约的弊端,实现从无限政府向有限政府、从管制政府向服务政府的转变,才能缩小腐败的生存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