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程序透明”才能有力回应质疑
中国法制网
2015-09-08 11:28:30
- 更换背景颜色:
-
-
-
-
-
-
-
南京市交管局发布最新消息,肇事司机王季进经权威机构鉴定,其在作案时患急性短暂性精神障碍,有限制刑事责任能力。对此律师表示,今后在法院进行量刑时,很有可能参照这一鉴定结论对其从轻或减轻处罚。而被害者家属对鉴定结果提出质疑。
这一交通肇事事件发生后,引起了大众舆论的广泛关注,也遭遇了大家质疑声不断。为何时隔两个月才得出鉴定结果?鉴定的依据是什么?嫌疑人的家庭背景是否影响了鉴定结果?既然嫌疑人有“急性短暂性精神障碍”,为何还可以考取驾照?
面对种种质疑,无论警方如何强调该鉴定意见遵守了严格的法律规定,还是无法消除人们心中的疑问。就起原因还是因为程序的不透明所引起的。
面对专业的知识,或许大众知之甚少,但这不妨碍我们从一个常识的角度去判断专业知识的逻辑性和正确性,所以,无论是精神病鉴定还是司法过程本身,应该遵从公开透明的程序法则,如果拒绝向公众开放,一味权威自居,那么再客观公正的结论都可能遭遇质疑。
从“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出发,全面依法治国,就是要构筑司法正义公平的大厦。大众对于司法公平正义的质疑,需要执法机关在各个环节不断完善,恪守程序透明,信息透明,展现执法的公正无私,才能在面对大众的质疑时,给予有力的回应!(文/文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