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摇直上:从何滋生的“好人主义”

中国法制网   2015-08-14 11:52:44
更换背景颜色:
 
 
 
 
 
 
 
更改文字大小:

     “好人”本来众心向往之,但“好人主义”却不是个好东西。这既是某些地方流行“为官不为”的重要风气来源,更是某些官场风行明潜规则的“哲学基础”。习近平同志把“治理好人主义等不良风气”作为“整治党风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警醒全党“十分注意”。就在近日网上热传的总书记“十句硬话”中,就有着他对“好人主义”的一语中的—“你在消极腐败现象面前当好人,在党和人民面前就当不成好人,二者不可兼得”……(8月14日人民日报)

      “好人主义”存在很多弊端,只要表现在部分领导的“执政风格”上,奉行做“事”不如做“人”,做“坏人”不如做“好人”,于是乎就有更多的党员干部采取“不做为”的态度,从而更加害怕矛盾正视问题,宁愿遮遮挡挡,只求“欺上瞒下”天下太平。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其一,时代的变化,诱发了部分党员干部的“享乐主义”,失去了坚守党性的自觉性,在和平时代,失去了对工作的激情和动力“得过且过”,将个人利益放在了首位;其二,不能正确认识个人利益与组织共同利益的关系,不讲原则,使“批评与自我批评”荡然无存,更加注重“人情买卖”,坚决不得罪任何人,宁做新时代的“太平官”;其三,法律尚不完备,被一些党员干部钻了空子,“灰色地带”就成了行政中公开的秘密,不依法、不讲党性也没有惩罚的具体措施,使得这样的行为得以蔓延;其四,从古至今,中国就是一个人情世故的泱泱大国,“互通有无”资源共享,不择手段、“利益均沾”能够爬的更快,得到的更多。

      要想根除所谓的“好人主义”,就必须要加强,党员干部的思想教育,作为国家公职人员需要始终坚持克已奉公、勤俭节约、关心群众,贪污腐败和廉洁奉公之间是“泾渭分明”,无法逾越的鸿沟,领导干部一旦背离清正,发生腐败问题,组织和个人必将受到严肃处罚,只有领导干部“心忧天下才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招聘信息